“重温经典、感悟人生”之十二:“眼处心生句自神”

“重温经典、感悟人生”之十二:“眼处心生句自神”

金朝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此诗道出了实践对于为文的重要性。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为文者只有“亲到长安”面向实景,“眼处心生”激发真情,才能写出神来之句,画出逼真的图画。倘若“暗中摸索”、闭门杜撰,是断然出不了好作品的。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事实上,读书再多,若不躬身实践,也很难产生“句自神”的效果。因此,为文者除了读书破万卷,还要行万里路、悟万般理,如此方能写出锦绣文章、留下名篇佳句。

“重温经典、感悟人生”之十二:“眼处心生句自神”

古人为文,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其目的是“向山借强,向河借奔”,以壮实文章筋骨、充盈作品血肉。唐朝的柳宗元之所以能创作出文采飞扬、情理兼备的《永州八记》,与他的亲身游历密不可分。宋朝的苏轼更是踏遍“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观人观事观山水,文章才越写越洒脱奔放,作品才越来越质朴深刻。其名篇《石钟山记》道出了事物真相,升华到了哲学高度,超越了前人,自然离不开他身临实地的所探所感所悟。

对比寒窗苦读,躬身实践同样并不容易。古语有云:“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只有行之笃,才能知之明;只有行无穷,才能知无穷。不亲历、不尝试,难有好文章;不调查、不研究,难有好决策。

“重温经典、感悟人生”之十二:“眼处心生句自神”

信息化时代,虚拟事物多了,电子材料呈现多了,更需要多实践、多亲历、多尝试。“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今天是技术引领进步的时代,也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若是背离实践久了,就可能落伍。现实情况和文件材料里描述的大不一样,没有真功夫就难以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付出艰苦努力就不会赢得人心与掌声。

好文章来自实践,好决策源于调研。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深刻认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只有千方百计把书读够、把路跑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写出真东西,拿出真办法,取得真成效。(根据桑林峰文章整理)

“重温经典、感悟人生”之十二:“眼处心生句自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儋州   暗中摸索   永州   庖丁   惠州   笔力   脚力   长安   名篇   事物   深刻   材料   人生   经典   作品   时代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