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餐桌上的百科知识(5)

“五谷”中的粮食说完了。今天继续说“五谷”之外的粮食作物,首先说说高粱。

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粗壮,直立,基部节上具支撑根,颖果两面平凸,淡红色至红棕色。高粱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高粱米在中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有关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高粱种植最少也有5000年的历史,其起源和进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二说中国原产。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世界上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从国内现有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看,高粱最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人工种植,文字记载最早是东汉末年的《博物志》,这里记录的高粱名叫“蜀黍”。高粱的广泛普及种植和食用是在明朝以后,《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谷之最长者,南人呼为芦穄。”在历史上,高粱是一种抗灾力强,毁灭性病害少,适应性广的庄稼。除食用、酿酒、制糖外,还是北方人民编席、筐,扎扫帚、盖房等重要原料,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燃料。在世界各类作物中,高粱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居第四位。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高粱已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粮食之一。在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国家,高粱还是重要的饲料作物。从理论上讲,高粱属于C4类碳固定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效率在所有粮食作物中是最高的,要高于稻、麦等C3类植物,因此开发高粱这种植物的潜力,是各国科学家热衷的课题。

我对高粱这种植物可以说非常熟悉,小的时候经常吃高粱米饭,还有高粱面做的饼子、发糕等。说句实在话,这东西实在是太难吃了。尤其是那个时候吃的杂交高粱,名叫晋杂五号,简直不是人吃的东西。那时候为了推广杂交高粱,还曾经专门出过一本书,就是这本《杂交高粱向阳红》,我那时曾经很认真地读过这本书,了解到我国专家经过精心培育,选育出高产的杂交高粱品种“晋杂五号”,也就是我们吃的这种高粱。

闲侃餐桌上的百科知识(5)

当时报纸和书上都宣传种植杂交高粱,口号是“晋杂五,晋杂五,种一亩来得两亩”,因为这种高粱产量非常高,据书上说大田亩产可达千斤,小面积精耕细作甚至可以亩产两千斤。可是老百姓的顺口溜却是“晋杂五,晋杂五,又难吃来又难煮”。这里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所有高粱共有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高粱中含有单宁,吃起来有一股涩味,口感不好。二是“晋杂五号”这种高粱,除了高产之外几乎没有优点。这种高粱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颖果的果皮和种皮极难脱下来,不仅是内种皮脱不下来,外面的壳也脱不下来,吃的时候只能是连壳一块囫囵吞下去,吃了之后“烧心反胃”。因为这种高粱的壳难脱,所以高粱米像是睁不开的眼睛,故有一个外号叫“大眼皮”,不用说人吃了,喂猪连猪都不吃。我小的时候被这种高粱吃怕了,那高粱米饭吃不动嚼不烂,紫红色的高粱面饼子热的时候还能吃,凉了硬得可以用来当凶器。后来妈妈就换着花样地给我们做,最好吃的情况是把高粱面搓成面条(高粱里面没有面筋,擀不成面条,也不能煮),然后在蒸笼里盘起来,蒸熟后趁热赶紧浇上用菜做成的卤子抓紧时间吃,因为如果不趁热吃,稍一变凉就硬得没法吃了。

闲侃餐桌上的百科知识(5)

正因为如此,我这辈子对高粱都是“敬而远之”,现在有的人把高粱等杂粮当成稀罕物,卖得比白面都贵,我是绝口不碰它。十几年前,我去吐鲁番公干,当地政府招待我们,特意准备了当地的特产白高粱窝窝馕给我们吃,我只是礼节性地吃了一小口,立即勾起对高粱的种种回忆,再也吃不下去了。

当然,高粱中也有比较好吃的品种,比如糯高粱,磨成粉后用来包元宵,是我儿时记忆中的一种美食。糯高粱做的元宵煮出的汤是红色的,记得这个元宵汤都很好喝。但可惜这种高粱种的少,只是过年时吃,其他的时候见不到,现在更是没有了。

高粱除了籽粒可以食用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高粱杆又高又直,可以用来扎篱笆、烧火。另外,高粱杆里有那种又白又软的芯,过去在北方农村人们大便后可以用它来擦屁股,我小的时候去农村就曾经用过,效果不比卫生纸差。

另外,高粱中还有一种“甜高粱”,其茎秆中含糖量最高达10%,有点像甘蔗,也叫“甜杆子”,可以用来榨糖,我小时候也嚼过这种高粱杆。

高粱还是重要的酿造原料,酿酒、造醋都非常好。著名的山西老陈醋和汾酒、五粮液都是高粱酿造的。台湾著名的金门高粱酒品质也非常好,那年我去台湾,从台北到高雄一路上喝了不少金门高粱酒,最后到了金门见到岛上并没有多少高粱,严重怀疑这金门高粱酒是否真的用金门高粱生产的。

闲侃餐桌上的百科知识(5)


闲侃餐桌上的百科知识(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颖果   金门   蜀黍   高粱米   种皮   高粱酒   粮食作物   亩产   饼子   非洲   印度   高粱   台湾   中国   餐桌   植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