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我们今天来讲讲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在故事开始前,请先记住一个人,叫做希什金,也就是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的原材料系主任。

时间回到1941年。彼时,东线战场刚刚开始,正是战火纷飞的时候。

敬爱的斯大林同志了解到外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温合金,在700℃工作温度下,在50MPa应力下能扛住100小时不凉,这种东西叫ei435(音译)。

结果1942年的时候,又蹦出了一种新的合金,叫做nimonik-80。它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在700℃工作温度,400MPa工作应力下扛住100小时。也就是说,比上一代提高了几倍。

而且,它能够承受800℃工作温度,在200MPa工作压力下扛100小时不坏。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显然,这不是给暖气片用的

显然,高达800℃的工作温度,这玩意不可能是给暖气用的,这种高温合金毫无疑问应该用在未来的喷气式发动机上。

但要说这种合金的来头嘛…全世界没人知道怎么来的。

当时是这样,在某国(不是苏联)的材料研究实验室中,一个设计钢炉子的哥们无意间弄了一种合金出来,他也不知道有啥用,领导听了也不知道有啥用。结果隔壁航空发动机的实验室一听炸了:“你钢炉子用这么好的东西,我们的面子往哪儿搁?”

于是,他们就把这玩意抢走邀功去了,而这就是如今的nimonik-80。

这种合金被苏联买走,斯大林一听那更是炸了:“国外有这东西,我大北极熊居然没有???”

尽管时值二战,但是斯大林毕竟是个有科学远见的人。于是他召集了还能找到的所有没在前线的材料学家,一通训话:“做出来,一起得奖;做不出来,一起墙边排好。”

等于就是说:一年时间,要么明年的今天是你们的颁奖日,要么后年的今天是你们的忌日。

当时领头的研究者就是莫航的材料教研室主任,这哥们也不是一般人——一年还真就愣愣地给他试出来了。

我们先说ei435,成分是镍78%,钛1%,铬21%。新研究出来的合金则叫做ei437,成分是镍77%,钛1%,铬21%,还有1%是老相识,铝。这材料系主任希什金大佬认为,3Ni+Al→Ni₃Al,形成了一种化合物,并命名这东西为γ'相。

这种合金就拥有我刚才说的那些技术参数。

当然,这里我们就需要补充一点关于位错的知识了。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补充一点位错的知识

1921年左右,有学者对理固体承受载荷的能力做出了计算,得到了一个理论值。但很快,科学家们却发现实测的实验值远远低于理论值。然而那年头大部分科学家也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1956年实验发现了位错的存在,粉碎了对位错理论的一切反对声音之后。[1]

位错理论认为金属变形是通过位错递推式的移动。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把位错开上二环,这金属基本坚不可摧——毕竟位错被堵死了。如果再想应变的话,那可就得断键了。

希什金同志是1942年研究的这种合金。在那个时候,位错理论还只是理论,还不完全成熟,也并未被广泛地接纳,而如果等到1956年位错被发现再研究,他已经该过14年忌辰了。[1]

所以传奇的一点来了——他在不了解位错理论的情况下,完全根据经验提出了正确的研发方向。

他提出的方向是什么呢?

首先,既然加铝能提高强度,那就再加点;第二,既然晶界是晶体结构一大弱点,那就加强晶界;第三,往材料里加入难熔化合物。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增加铝的含量是增加了铝镍化合物相的含量。这种相在合金里是散点分布,就像所谓的“满天星”。这些“满天星”的混入就像是你在二环路上撒了包钉子,这下好,直接堵死了,位错开都开不动。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路面撒钉子”

第二点,加强晶界。晶界是晶体结构一处弱点,就好比二环上给你来个十字路口,车流彻底乱套了的情况。

晶界是对位错移动的一大阻碍,原因就在于晶界处原子排列很不规整。毕竟“位错”虽然名字里有个“错”,那实际上也是一排原子规整地插入晶格结构。

我们知道,遏制混乱的方法之一是制造更大的混乱,这也正是晶界阻碍位错的原因。

同时,晶界又是晶格结构的一大弱点。在低温下,通常我们选择小晶胞结构,利用晶界阻碍位错;但是在高温下,分子的能量很大,晶界的分子开始不老实,所以晶界多了反而影响强度,因此我们往往选择大晶胞结构。

好了,我们再说回希什金。他认为:既然晶界不老实,那我就帮你老实。

所以他往合金里加入了碳和硼。

从化学上来说,碳化钛硼化钛这些个化合物的强度很高。这些东西往晶界里一塞,就像十字路口给倒了一吨502一样,彻底粘牢了。(具体的原理涉及到硼化物碳化物的难熔特点,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路口倒胶水——彻底粘牢了

于是希什金一琢磨,硼化物碳化物难熔,那钨呢?(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然后他往合金里加了钨,钼,铪等等难熔的合金元素,由此得到的合金叫做rs6,苏27战斗机的发动机用的就是它。

这种合金达到了1000℃工作温度,在200兆帕工作应力下扛100小时的程度,再加上内冷却更是不得了。

然而问题来了,从生活常识也可以知道:金属越硬,变形越难,加工也越难。就好比二环已经堵死了,钉子也撒了,502也灌了,你还跟位错说:“你现在给我开上四环。”一样。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位错已经“堵死了”

这样的事,位错能干?所以这种合金的塑性几乎当场归零。

也就是说:

想锻压?滚

想铣或者车?没门(刀的强度不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用的工艺也就剩下浇铸了。

带着这种想法,希什金到国际大会作报告。他一开始讲如何提高强度,说了要加铝,加碳,加硼,加钨。

这时候底下有个大佬就说:“哥,你给二环堵死了,你让位错咋上四环?你这合金是强,但打算怎么做成发动机叶片呢?”

希什金当然也明白这个问题,但人家是个狠人啊,于是乎,最精彩的地方来了。

这大佬,搞出来ei437之后就从莫航辞职了,跑去专门的材料研究院。搞了一辈子材料,咽气前还抱着材料书。

而这哥们人生最高光的时候就是这两次国际大会。

第一次他提出了这种合金,当着全世界的面说:“是没法用变形方法加工,所以我选择浇铸。”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所以我选择浇铸”

底下哄堂大笑。

“浇铸零件不能用来做发动机叶片”在那个年代是常识。于是,大会在嘲笑声中结束了。

但希什金这哥们是个狠人啊,他怎么可能不作任何回应呢?

于是他回国就开始搞。5年一次大会,结果这哥们也就花了5年时间,完成了从零到流水线生产的进程。

5年后第二次大会,他先虚着,就坐那儿看笑话。

各国拿着自己的资料上去汇报,基本都900℃顶天了。

然后希什金上台,直接拎着叶片往台上一扔,台下就都傻了。

从此,发动机叶片浇铸反而成了常识。(虽然现在确实也不那么干了)

再简单说一下后事:后来毛子不知道什么个鬼,优势地位没了。今天叶片已经进入了陶瓷时代,剩下的也就都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了。

然而,浇铸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讲道理的人在学者面前用常识显摆,是真的会遭雷劈的。

发动机材料的故事

今天的启示:瞎显摆会遭雷劈的哦(雾)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

参考文献

[1]钱临照.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J]. 物理, 1980(04):0-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晶格   斯大林   晶胞   发动机   大佬   材料   合金   应力   叶片   工作温度   强度   哥们   理论   东西   结构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