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分期治疗法,对面瘫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医的辨证

周围性面瘫是“中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卫星面神经麻痹,一般是由于是面神经核及其分支的整体损伤所引起,临床多表现为口角歪斜、患侧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等。周围性面瘫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遗留一定的面部后遗症,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针灸分期治疗法,对面瘫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针灸的理论是越来越完善。在临床上经常被应用于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效果显著,患者痛苦少。不同阶段分别进行分期治疗:①急性期(发病1周之内):以通络散寒为主,取患侧太阳、攒竹、童子髎、地仓、颊车、迎香、翳风、风池、太冲、合谷为主穴,以毫针浅刺,不做捻转提插,留针20分钟;②静止期(发病2~4周内):以通经活血为主,取患侧太阳、下关、地仓、阳白、丝竹空及双侧合谷、内庭、梁丘,面部穴位以毫针斜刺,其中太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行针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泄,可以给予短时间低频电流;合谷、内庭、梁丘以毫针直刺,行针以提插泻法为主,留针20分钟;③恢复期(发病4周以上):以扶助正气为主,取患侧攒竹、四白、颊周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分期治疗法,对面瘫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方解

分期针灸针,根据不同时期的病机变化而选择不同刺激部位及强度,针对性更强。如急性期面部穴位浅刺,不作捻转提插,因急性期病位表浅,以散寒通络为主,强刺激反而容易造成神经功能二次损伤;静止期宜透刺,加大刺激强度,有助于激发经气;而恢复期邪气已经基本外出,以调和阴阳、顾护正气、活血通络为主,选穴及补泻手法均有不同。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针刺治疗除取局部穴位外,均取阳明经合谷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急性期取胆经风池穴、肝经太冲穴以疏风散寒、疏通气血;静止期取胃经梁丘、内庭,刺激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以调节气血,通脉助运;恢复期则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以补气养血为主。

针灸分期治疗法,对面瘫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针灸辨证

而关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在急性期进行针刺是一种二次伤害,可能加重面神经组织的炎症水肿与变性,导致后遗症的产生。但从病理来看,急性期患者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缺血和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则会出现水肿程度增加、神经受压严重、髓鞘及轴突变性。在面瘫的急性期若给予良性刺激,正确掌握针刺的刺激量,不但不伤正,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有利于导邪外出。

针灸分期治疗法,对面瘫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结束语

针灸有祛风散寒、调理阴阳,疏经、行气活血之效。现代研究表明,面神经受到针刺刺激后,面神经核中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显著提高,有助于面经损伤的修复,另外针刺刺激还促进乙酰胆碱的分泌,而乙酰胆碱是修复损伤的面神经的重要物质,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及面神经衡情况。所以运用针灸手法可提高面神经的兴有性,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及营养供给,减少血管痉挛水肿,促进面部肌群功能的恢复。敬请关注《岐伯小医馆》,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针灸   面瘫   毫针   内庭   风池   乙酰胆碱   太冲   面神经   治疗法   恢复期   穴位   针刺   水肿   损伤   面部   神经功能   急性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