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学校做慈善

一些人要到学校做慈善,而且比较低调,算是真的在做慈善了。

到学校做慈善

学校的学生要花钱接受教育,除了要负担书本费,还要负担饭费,有的还要负担住宿费等费用,一年下来,花费不少。一些家庭的父母负担不起学生上学的费用,但还是咬牙坚持,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于是,很多孩子都能上学,客观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但并不是说学生家庭条件都很好,有家庭贫困的,有大病致贫的,还有突然横遭变故致贫的,父母离异成了孤儿的,残疾人家庭儿童等,不能完全负担学校的费用。但这些人群都会接受国家提供的照顾,会获得一定的补贴。只是,这些补贴相对于昂贵的学校收费来说等于杯水车薪,不起什么太大的作用。一些慈善机构也开始介入,要资助一些贫困学生,而不是所有贫困学生。也就是说,还是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能负担教育费用,只能靠亲戚资助完成学业,或者借钱完成学业。

一些明星看到这种现象,就要做慈善,但不会大张旗鼓地做慈善。他们买了图书、衣服和鲜奶、酸奶等东西到边远地区的小学去,把这些东西捐赠给学校,有的还要举行一个小小的捐赠仪式。当然,最直接的捐赠就是捐钱,但捐钱往往不尽如人意,过手越多,钱数越少,真正能用到学生身上的并不多。还不如直接捐赠图书、衣服、鲜奶等东西呢,直接送到学生手里,不经过上级部门审批,也不存放到学校,而是统一发放,看着那些东西发到学生手里,就算是实实在在做了慈善。而这种慈善比那些大的慈善单位做的慈善要好上千倍万倍,毕竟发到了最需要的人手里,而不是打申请,打报告,审批,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却没有享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

到学校做慈善

这种慈善本身就是实实在在做慈善,不存在太多的炒作行为。但也会受到一些部门的干涉,认为需要报备,需要经过一些部门审核,不然会产生一些安全问题。要是那些吃的东西吃坏了孩子肚子,那些穿的和用的东西带了病毒怎么办?于是,这些行为就只能偷偷进行,只要学校接受,孩子们也需要,又有捐助方,就可以进行捐赠。就是一些孩子家长们觉悟也提高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生活困难,或者只是认为学生们不容易,就会弄很多水果或鲜奶等东西,用汽车运到学校,分发给学生们,算是做了慈善。尤其是一些家里富裕的家长,觉得只是拿着东西看自家孩子毕竟有些境界狭窄,就要弄一车好吃的拉到学校,分发给学生们,实现“众乐乐”的效果。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妙东西。学校军训期间不允许家长探望,一些有钱的家长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罪,就要想方设法进学校探望。怎么也进不去,就想出了做慈善捐赠的妙招。他们会和学校负责人联系好,要捐赠一车水果和鲜奶,直接拉到学校,在军训的操场发放。如此一来,不但见到了自己的孩子,还认识了孩子的教官和老师,还认识了所有孩子的同学,给自己孩子走了人缘,自己还扬名立万,甚至还能上了自媒体报道,上了电视台的报道,岂不是一举多得?至于那一车水果和鲜奶,对于他们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要不然他们还要请老师吃饭,让老师对自家孩子多加关照呢。做了慈善之后,就等于请老师吃饭了,让老师认识自己和自家孩子,以后老师绝对会对自家孩子另眼相待的。于是,在这种慈善行为的带动下,很多家长纷纷效仿。有开着消毒水厂的家长,给学校免费送了一车消毒水。有开着香皂厂的,给学校孩子每个人送了一块香皂。有开着超市的家长,给学校孩子每人发了一袋饼干。当然,还有上班的家长,也不能落后,给自己孩子班里送了一箱橘子,让班主任负责分发。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小善举带来大温暖。很多孩子都享受到了这种慈善的捐赠,对捐赠者心怀感恩。其实,捐赠者捐出那些东西并不会损失太多的财产,甚至根本不在乎那些钱与物,但对于学生们来说却是很大的帮助。况且,很多做慈善的人都觉得会获得福报,虽然有些迷信,但产生的客观效果还是很好的,值得提倡。学生们正是用钱的时候,尤其是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需要给予救助。

到学校做慈善

不过,到学校行善还是要经过审核的,不然会出现无序化状态,但经过审核之后,很多慈善行为就会减少,这一对矛盾需要做出一定平衡。于是,对于一些小型的慈善行为,尤其是对学校的慈善行为,就放宽了审核,算是对捐赠者的一种尊重,对学生的一种福利待遇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慈善   捐赠者   学校   香皂   鲜奶   贫困学生   手里   负担   费用   家长   东西   老师   孩子   家庭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