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史话——21.医药兼通张汉祥


杏林史话——21.医药兼通张汉祥

文/康桥

张汉祥,中医内科学家,中医主任医师。天津市人,燕京大学肄业。1939年毕业于北平药学专科学校药科。生于1911年, 卒于1983年。毕生致力于继承和发展祖国的医学事业,在近半个世纪的医疗实践中,成绩卓著,誉满陇原,深受甘肃人民信赖和崇敬。对《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较深研究,擅长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防治。

张汉祥于1935年拜北平名医方伯屏先生为师学习中医,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至诚的学习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耽嗜典籍,如咬蔗饴,终于达到能通背《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并在中药、西药、化学等方面亦取得优异成绩。1937 年考入北平协和医院药学讲习所,毕业后留在该院药局,从此步入医坛。

杏林史话——21.医药兼通张汉祥

张汉祥曾任北平协和医院药剂师、西北医院药局主任。1940年北平沦陷,张汉祥应山西省立医院之聘,任该院药局主任。1943年辗转至兰州,在当时的兰州国立西北医院(后改为中央医院)任药局主任。兰州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总医院药局主任,西北军区高干休养所所长。1953年,创建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中医门诊部并任主任,后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曾当选为甘肃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兰州分会中医科学会副会长,甘肃中医学会会长。1955 年应邀到中央保健局工作,由于在中医临床诊治上的卓越成效,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3年,曾任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

他勤求古训,耽嗜典籍,博采众方,治学严谨,潜心钻研祖国医学,系统地攻读中医理论,对中医整体观念颇具见解。他早年攻读西药,后改习中医,专研《伤寒论》,至晚年仍熟背不忘,建树颇深。他师古而不泥古,“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常寓于变,变寓于常”之法乃是其专长。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善于抓住矛盾,达其机而握其要。

杏林史话——21.医药兼通张汉祥

他认为只有辨证精,方能施治准确。而辨证的基础则是中医独具特色之“四诊” 合参。他对望诊,功力不凡, 深有体验。有一肾炎患者,张汉祥视其“眼神”,其目正圆, 断此患者将要发生抽搐,眼、耳、口、鼻皆会出血,结果不出所料。

他医德高尚,尊重患者,他以高超的医术使不少疑难顽症患者康复。在他心中,患者是没有贫贱之分的,他诊治的患者既有工人、农民、干部、士兵、将军,也有不少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对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过敏性鼻炎”,辨证施治用一普通处方,数剂而愈。

张汉祥热心于甘肃中医事业的发展,积极筹建了甘肃省中医院,主持工作近二十载。他不仅治愈千千万万的患者,也培养出不少中医人才。他曾被评为甘肃省和兰州市劳动模范,是甘肃省著名的老中医,其学术思想被载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一书中。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欢迎关注《康桥笔谈》头条号!

杏林史话——21.医药兼通张汉祥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欢迎关注《康桥笔谈》头条号!

【作者简介】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杏林史话——21.医药兼通张汉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协和医院   北平   本草   甘肃省   金匮要略   伤寒论   兰州   笔谈   史话   甘肃   典籍   患者   中医   主任   医学   医院   医药   张汉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