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分析“独”论,以及医案举例

曾经有段时间,诊脉时候,我会每部都细细体察,左寸浮大而散,右寸浮涩而短,左关沉弦而长,右关和缓,尺部沉实而濡…如此则会发现这跟整体脉无法统一,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临床上脏腑平脉和四时脉究竟如何统一?究竟什么才算是人体正常的脉象呢?如此被困扰了许久。


直到看到我师兄王伟写丹溪一本书,里面的这点给予了我很大启发。师兄以自己日诊百人以及对经典的感悟说:“若以绝对的标准来看六部脉,大部分病人每一部脉都不正常,或大或小或实或虚。察病之根本,若有涩脉,则脏腑有痰瘀闭阻,则此涩脉是其根本;若无涩脉,再看是否有一部脉独异于其他脉,则脏腑有疾,此为独处藏奸,为病之根本;若无涩脉,亦无独处藏奸,则整体脉之偏倾,即整体气的偏颇为其根本……医生制方之目的为“随时取中”,即以有偏之药性引导偏离中道的人体之气回归中和。不可机械地以为某部脉盛则以某药泻之,某部脉紧则以基药温之,此只是在枝叶之未取中,非真取中也”。


所以说,具体细查每部脉是没错的,但是我却是忽视了整体脉的偏颇,这个是脉诊的先导。后来我又详细看了古代很多医家的脉学记载,才发现临床上用整体脉+独论+脏腑脉来进行辨证诊断,其实已经够用了,接下来我会介绍一下脉学当中的“独”理论,以及用医家医案来进行说明。


脉学分析“独”论,以及医案举例


说到“独”的理论,很重要,就不得不提古代一位临床大家——张景岳,因为景岳早年是也是跟我一样的迷茫,遇到了同样的瓶颈,直到掌握了这套“独”论。不信,大家请看《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当中的这段话:“脉义之见于诸家者,六经有序也,脏象有位也,三部九候有则也,昭然若此,非不既详且备矣。及临证用之,则犹如望洋,莫测其孰为要津,孰为彼岸,予于初年,亦尝为此所迷者盖屡屡矣。今而熟察其故,乃知临岐忘羊,患在不得其独耳”。


后面景岳老师又以几个例子来说明“独”论的重要性,以及不懂得“独”论诊脉的复杂性和迷茫感,非常真实!比如按部位去诊脉,把到了寸,就似乎感觉病在心和肺;把到了关脉,则又认为病是在肝脾二脏;等到把到了尺,则似乎病又在人体的两肾部位,哪个部位好像都跟脏腑平脉描述不够一致,如此以来,病机究竟是在何处,真的很难理得清。


再比如出现头痛一证,病在上,应该看两寸部位。但是如果为少阳、阳明二经引起的头痛,不是又该反应在两关上吗?如果是太阳膀胱经所引起的,那不对应在左尺了么?上下难以区分,这又是诊脉的一个难点。


再比如说遗尿一证,病本身是在下焦,是尺中所主。若是此人属于气不固摄,则病在右寸;如果是心气虚,神有所不固的话,那病就又在左寸了…诊脉具体要看哪个部位,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迷失呢?


其实,上面的这些都是可以用“独”的理论来解决,就如遗尿,只要找到异常的那个部位,就说明已经找到了问题出现的病机,接下来只需要根据这个病机切入点治疗即可。


脉学分析“独”论,以及医案举例


景岳先师后面又具体说了下,独包含有三点:其一是部位之独,部位之独就是说六部基本上是非常一致的,但左右各三部中,又有某一处不太对应,独大或者独小,显得格外格格不入,那么此处则必定有问题,这是部位之独的内涵。


比如李士材《医宗必读》中记载的“余诊之,六脉皆伏,惟气口(右关)稍动,此食满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脉伏而气口独见也”。


“余诊之曰:脉浮大而长,脾有大积矣。然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汤七日…”


“诊得脉虽洪大,按之无力,候至右尺,倍觉濡软,余曰: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亟须参、附,可以回阳”。


“余先简其方案,次诊其六脉,喟然叹曰:脉大而软,两尺如丝,明是火衰不能生土…”


“召余诊之,六脉冲和,独中州涩而无力,是土虚不能制水,湿气注于下焦。以补中益气汤加苍术,旬日即愈”。


通过对李士材《医宗必读》上百条医案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李氏诊脉跟景岳理论如出一辙,也是先摸得一个整体脉,再找出独脉。如果没有独脉,则根据整体脉的虚实和脉形进行判断即可;如果有独脉,则说明此处正是病机点,需要独脉结合上整体脉,来进行综合分析。如果一家独言不够令人信服的话,那么可以再看看古名家周慎斋和龚廷贤的医案记载:


《周慎斋医书·胃脘痛》一节中记载:“一人胃脘痛,饮食难进,脉俱洪大,左寸短涩。脉洪大,左寸短涩,是血不足,故重用当归;胃痛,故用苏梗,杏仁,乌药等进行治疗”。


《周慎斋医书·卷三》:“一僧四十余,六脉纯阴俱短,惟心脉短而且涩,此心志不定。多思伤心血,故其脉如此,用归脾汤,龙眼肉捣烂为丸”。


以上两个案例是以整体六脉+独论来辨治疾病的,以下两个,则主要是根据的整体六脉,并无独论:


《周慎斋医书·卷二》记载:“一妇胸膈饱闷心口痛,脾泄,六脉皆无力,四君子加山药、益智、延胡索,姜煎服,微加延胡索以降浊”。


又“一人因劳复大吐,遂至筋转,手指挛蜷,痛不可当,六脉短涩,用黄芪建中汤,一服愈。肝苦急,宜甘以缓之,故用芪、草缓甘补脾…芍药泻土中之木”。


被誉为“医林状元”龚廷贤《万病回春》中的医案记载亦多如此,比如“见六脉急数,乃知酒毒积热入于骨髓,不受滋补”;“予诊六脉微涩有力,此血虚火盛也,以生四物加酒蒸大黄治疗”;“余诊六脉微涩,此血枯气郁也,以熟四物汤加香附、丹皮、白术、桃仁、红花等治疗”;“余诊六脉滑数人迎紧盛,此气血虚而有风痰壅并也”等等。在这本书中,记载“六脉…”类似的有很多,说明龚廷贤医家在临床诊疗当中,也是以整体脉为主,在判断好整体脉的同时,再结合“独”论进行重点剖析,如果六脉一致,则会以整体脉为主。当然整体脉判断时候,也是需要以脉神为主,即重视脉的有力无力和人体虚实情况,切莫陷入千变万化的脉形当中。


脉学分析“独”论,以及医案举例


上面详细论述了景岳所说脉“独” 的第一种:部位之独。其次第二种呢,就是脏气之独,这个相对比较简单,也是以整体脉为主的,不需要看具体的部位,当然这个是建立在六脉大小一致的情况下应用的。比如临床上诊得了洪脉,那就是心脉,见到弦脉,皆是肝脉,同样的还有肺的浮脉,脾的缓脉和肾的石脉。这些不管是单独出现还是组合出现,只要诊得脉强,则说明本脏有余,弱即为本脏不足,这就是脏气之独的具体内容。


最后一种就是脉体之独,脉体之独在《内经》上已经说的比较明确了:“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其实也是对前两种“独”的补充说明。所以临床上应用脉学上的“独”论,还是以整体脉+部位之独为主,部位之独又需要结合脏腑平脉来进行综合判断,这个最为复杂,临床也是最为常见的。当然,如果六脉非常一致,没有部位之独,则又可依据第二种脏气之独来进行辅助判断。知道了这些,久久练习和不断的摸索总结,就可以洞察疾病之根本,以此来断知病机死生,不会出现偏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汤加   气口   延胡索   洪大   生土   血虚   医家   医书   脏腑   偏颇   虚实   部位   无力   人体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