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桂枝汤”类证方参考标准


经方“桂枝汤”类证方参考标准

桂枝汤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
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4、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
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
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
无汗而困倦乏力。
5、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条文荟萃]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4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4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57)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桂枝甘草汤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捕之。
2、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憋闷感 ,面色苍白,耳聋或者耳鸣,胃中悸动,按之则舒,呕吐或者恶心不欲饮食。无口

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或苔少,脉缓弱或沉细,或结代。

[条文荟萃]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病:烦躁不宁,或者失眠多梦,更有

甚者癫狂或者惊狂。
2、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胸闷感,面色苍白,无口干口渴,小便清。或见痰浊证
3、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白厚或者腻,脉浮滑。


【条文荟萃】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MOD}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11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救逆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牡蛎(熬)五两 蜀漆(洗去腥)三两 龙骨四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病:烦躁不宁,或者失眠多梦。
2、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憋闷感 ,面色苍白,无口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脉虚弱。

[条文荟萃]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呕逆证): 呕吐痰涎,量多色白清稀而不渴;胃脘部悸动不安或者振水音;恶心嗳气。
2、主要症状(水饮证):腹部柔软而胸胁胀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小便不利,或浮肿倾向,或心悸。
3、可伴随症状(桂枝汤证轻症):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半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或脉弦,或兼浮。

[条文荟萃]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
【组成】茯苓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桂枝   脉象   舌苔   芍药   茯苓   牡蛎   伤寒   龙骨   去皮   风寒   甘草   条文   头痛   症状   太阳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