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作者丨花时间

来源 | 慢成长


今年初夏我不是去了趟呼伦贝尔旅行,回来还做了个vlog吗?

那一路上都想着要不要给父母买点儿手信,又实在不知道买啥合适。


或者说,我担心买什么都不合适。


最后,我在中俄商店选了当地产的中老年羊奶粉和俄罗斯蜂蜜。也不敢买多了,只各买一盒。


回来之后,怀着忐忑的心给我妈发微信。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至此,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甚至有点儿喜出望外——竟然这么顺利就收下了?


不是我大惊小怪,而是在“送礼物给父母”这件事上,我实在太坎坷了。


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难题:比起送礼物给孩子,或是给同事、朋友,给爸妈选礼物实在太难了。


因为不管选了什么,他们都会说:“你怎么乱买东西啊?”


“这我用不着啊!” “干吗乱花钱!” “你自己拿回去用!” “能不能退?”“你不要给我买这些。”……


我妈就是这样。过去几十年,我都听这些话长大。


入冬,我给她买个羊绒衫,她会说:“这颜色不合适”、“尺码不合适”、“你不要乱买”。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我和老公逛街,顺手给她买个包包,她会说:“干吗买这么贵的”、“我用不着”、“你拿回去自己背”


她喜欢首饰,我刚工作时给她买过项链、吊坠,她说:“你这个选得不好”、“你不要给我买这些”,然后找我要小票自己去商场换。


我最常听到的反馈就是——我买的东西不合适、她不喜欢,我乱花钱,我就不应该买这些礼物。


渐渐地我也就听她的,少买。


结果呢,我发现老人又会失落。我妈有时候旁敲侧击地跟我说:楼上XX阿姨,人家儿子又给爸妈买了什么什么……


每当这时我就很无语。买吧,花钱、受累,还不讨好,大家都不开心;不买吧,好像又显得不够孝顺,时间长了老人觉得被忽视。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我不光逢年过节、生日节点的时候觉得不知所措,就连出门旅游买个手信,都很有心理压力。

所以,上次我在微信跟我妈说礼物的时候,听到她顺顺当当接受,那心情真的意外又惊喜,简直如蒙大赦。

虽说吐槽了几句,其实我很懂得爸妈嘴边的“拒绝”。

咱父母这代人,成长期赶上了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读书时候赶上了文革,工作没几年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下岗潮。

生活有节有度,不铺张浪费,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习惯,也不由自主会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他们嘴上的“别乱花钱”,也是对儿女的关爱——知道孩子赚钱不容易,所以替我们省


对很多父母来说,在意的是儿女“有那份儿心”。

就像我妈,一边说着“不要买”,但其实我买了她心里也高兴,备不住还会在别人面前“炫耀”说,“这是闺女给买的。”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可越是理解,我越觉得他们拧巴。


父母在意的是那份心意,而我们子女想送出的,不也是那份心意吗?

送礼物是挺简单的一个事情,其实就是用一点儿仪式感,来表达关怀之情。
既然我们本可以“无缝对接”,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说个“谢谢”,坦然接受呢?


明明高兴,却非要表现得不高兴;明明希望儿女表达,面对表达却要说拒绝的话……结果搞得谁心里都不痛快,何必呢?

我发现老爸老妈们的这种“拧巴”,也不止局限在“收礼物”这件事上。

我和老公还没结婚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他家吃饭。那时候叫“伯母”,也就是我后来的婆婆,给我洗了水果,举着一个桃子就到客厅朝我走过来了。

我哪好意思让长辈一直举着啊,“噌”地就从沙发上站起来迎上去接,嘴里说着“谢谢您”。


没想到我刚到跟前,老人把手一缩,说:“你不洗手吗?
我愣了一下,立刻说:“我这就去。”


这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因为那一刻觉得自己被批评、被误会了。我和已婚的朋友聊起这事,朋友也觉得不舒服,“怎么听着那么让人不痛快。”


但后来我去他家多了,用心观察下来,发现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说反问句是他家的交流习惯。例如,都已经要开饭了,我老公还没洗手上桌,而是在自己屋子里捣鼓电脑。


这时我公公就会跑到他房门口,来一句:“你还不吃饭?!”

翻译过来就是——饭已经好了,赶紧出来吃!


是不是有种“振聋发聩”的效果?


明明满心都是关心和爱护,但说出来的语气却像责问。

即使我们成年人,乍一听可能都不舒服,更何况孩子呢?


我发现老公说话或多或少也有这个习惯。所以果果出生后,我特别跟他反馈过,希望他注意一下,少和孩子用反问句。有话务必正着说。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我第一次跟他表达时,他也愣了一下——活了三十来年,竟然完全对此没察觉。


听我这个旁观者一说,他认真想了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后来他就开始试着“翻译”自己的话了。

他还私下和爸妈反映过,公公婆婆也是第一次注意到,为了孩子也做了改善。果果从小完全没受影响,都是正向地表达爱。


这种来自孩子的回馈,也给了我们大人很多滋养。

上周我写了《这样的夫妻对话,怪不得连杨迪都尴尬了…》。


其实比起综艺节目里杨迪难得的尴尬表情,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当他说起成长过程中,妈妈是怎么和自己交流的。


杨迪说,他家都是鼓励型教育,他从没听过“你看别人家孩子怎样怎样”的话。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父母即使有矛盾,也从来不在他面前吵架。而且妈妈对他关心的事情,永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杨迪提到了一个细节。他火了之后,因为妈妈综艺感也很好,也收到邀约。有时候母子俩一起上节目。
有一次他和妈妈一起工作时正赶上母亲节。一碰面,杨迪妈就说:“今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给妈妈说节日快乐吗?”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杨迪说:我妈不在乎很多事,但她特别在乎这种爱的表达。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因为很爱表达爱,所以杨迪妈妈也会时不时送一些,明星儿子根本不缺的小礼物。


例如送一盒袜子,还在全国观众面前说是“防脚臭的”,杨迪立刻变色“我不是,我没有!”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虽然当杨迪打电话问她想要什么,她想都没想就说让儿子身体健康。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但面对儿子的礼物和转款,杨迪妈妈也能直截了当,圆了孩子的心意,开开心心去接受:“儿子,ok,收到了,乖乖!”然后发出一连串魔性的笑声,“哈哈哈哈哈哈哈!”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这不挺好的嘛。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明明是温暖和喜悦,为什么总要有“欲扬先抑”、“心口不一”的剧本呢?咱就不能简单点儿、顺当点儿吗?


每当感同身受地想到这里,我对孩子的理解就更多了一分。


我以前也写过,果果是特别愿意表达爱的孩子。家里有她给我写的、数不清的爱的字条,画的画,手工折纸,准备的各种小礼物……


不管是碎纸片,还是“鬼画符”,甚至是她从哪里抠下来的小装饰、小贴纸,只要送给我,我都会真诚地说“谢谢”,并且好好保存起来。

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样拧巴的爱,我宁可不要……


既然孩子表达的是那份心意,而不是物品的价值本身,那么我回应的也就是那份心意,而不必纠结于东西是什么。

我更不用单纯从自己的角度,怀着“为你好”的心去拒绝、去否定,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太曲折,太容易伤人了。
对他人的坦荡,其实是对我们自己的坦荡呀。

PS,最后也说一句,我们既然已经长大了,能看透父母“拧巴”的爱了,那么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吧。


其实比起礼物,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的时间。也许陪他们遛个弯,散个步,吃个饭,给对方他们想要的,的确是份更好的礼物。


祝慢成长的小伙伴们,阖家安康!——爱你们的花时间。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问句   坦荡   公公   他家   儿女   心意   礼物   儿子   老人   父母   习惯   妈妈   孩子   时间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