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牢记这5句话

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牢记这5句话

喜欢就点个关注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础是家庭。”

—教育家卢梭


孩子是种子,家庭就是土壤,孩子的未来,说到底拼的就是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

或许,答案就藏在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些故事里。



1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孩子会回馈你惊喜!


父母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消极的心理暗示,是画地为牢,使孩子日渐颓废气馁,把未来困入囚笼;

积极的心理暗示,却是点石成金,给予孩子勇气和力量,引导他扬帆远航。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与称赞会让他充满无穷的力量和变好的决心。

当孩子犯错或没考好,比起直接的责骂、贴标签,家长多使用正面的语言对他帮助更大:“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一次犯错不要紧,懂得改正就还是好孩子。”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具体的语言告诉他哪里做得好,“不怕困难”、“态度认真”、“勤快”等等,孩子就会朝着你暗示他的方向发展。

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牢记这5句话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让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心理暗示给人的影响。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和推理能力的测验。

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实验中,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话,对那20%的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给他们更多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而这种期望,对于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于是行为也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2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请尊重孩子的界限!


多少父母以爱之名,一辈子都在牵绊孩子:溺爱他,绊住他的成长;束缚他,绊住他的高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说:

“小孩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

为人父母,最难的不是给予多少爱,而是懂得适时退出:

当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有了自己的小书包,请让孩子自己背;

当孩子有了自主吃饭的能力,请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

当孩子到了能自己洗澡的时候,请放手让孩子自己洗澡;

......

父母越爱孩子,就越要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

与其用温柔的桎梏给孩子织就“铁网”,

不如适当放手,给予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

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牢记这5句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正印证了这个道理。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迫使父母不得已而退出了孩子成长空间,反而更让孩子更早的独立。

而如今我们的条件好了,一般都有条件和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了,然而有些父母的对孩子的过分宠溺,让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这样爱,实则是害!

真正的爱应该是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飞翔。



3

别低估一个内向的孩子


在很多父母眼里,内向似乎=情商低、胆小懦弱、不善交际、不易成功……

一旦发现自家孩子内向,父母就觉得孩子性格古怪、不合群,将来社会适应力不强,于是想尽各种方法,强迫孩子外向。

内向的孩子就真的不好吗?内向就真的是性格缺陷吗?

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指出,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无优劣之分,只是获取的能量不同。

内向的孩子,同样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们寡言少语,却更加专注;他们享受独处,但绝不沉溺。

美国学者琳达•西尔弗曼经过长达30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

IQ越高的人,其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明显;在一群成功者当中,有将近70%的人属于内向性格。

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牢记这5句话


李玫瑾教授也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

“嘴巴伶俐的孩子,成绩都一般。相反不吭声、话少的孩子学习都很好。”

在她看来,内向的孩子很少跟人打交道,因此他的注意力非常稳定。

而注意力稳定的孩子大多都是内向的,听课效率最好,所以成绩也就最好。

内向是被低估的优势,内向的孩子,缺的不是纠正,而是接纳和包容。

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并乐于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支持更为重要,他们需要懂他们的人。



4

不要因为孩子的顽皮而恼怒,

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和成长的方式


孩子的成长之于父母,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我们一边欣喜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一边为孩子的一切殚精竭虑。

老是喜欢吃手,吃到脏东西怎么办?

老是喜欢扔东西,扔坏东西不说,弄伤自己咋办?

老是喜欢和大人对着干,你越不要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怎么才能避免意外?

.......

在宝宝成长的阶段,每一个过程都是充满着无数的刺激和惊喜,面对宝宝调皮的行为多少会让家长抓狂。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

“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对世界的探索。

而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调皮行为,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和认知探索探索世界、适应成长的方式。

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是蜕变的契机;

他走过的每一小步,都是迈向世界的一大步。

智慧的父母,不会成为控制者,给孩子砌一堵墙;

而是作为观察者和陪伴者,让他奔向广阔的天地。



5

不管有多糟糕

请坚定的跟孩子站在一起


知乎热帖:你在哪一刻对父母失望透顶?

最扎心的回答:“当周围全是异样的目光,而他们冷眼旁观,还觉得你没用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会闯祸,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补刀场;是能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哪怕看起来孩子很笨,无法出人头地,哪怕有人说孩子很差,已经无可救药,也要坚定地告诉他:我爱你,并且会永远和你站在一起。

真正的爱,不就是这样吗?

当他拥有鲜花和掌声,我们在台下默默守望;当他跌入谷底,我们给他触底反弹的勇气。

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请牢记这5句话


心理学家贺岭峰就曾讲过自身的一个例子。

因为女儿同一道数学题错了4次,作为爸爸的他被老师叫到学校狠狠的责备了一顿。

你们帮孩子签字前都不检查作业吗,怎么同一道题错了4次都没有发现,教育只是老师的责任吗?

作为家长,他耐心的听完了老师的教训,回家后很是郁闷。

吃晚饭的时候,跟谁也不说话,女儿看着爸爸这幅样子,就询问是不是被请家长了。

爸爸给了肯定的回答。

女儿问,老师说什么了。

爸爸回答,老师说你的卷面整洁多了,学习态度变好了。


女儿问,还有呢。

爸爸说没了。

这位爸爸说女儿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比不过他和女儿的关系重要。他不能让老师的批评变成亲子间的矛盾和障碍。

所以被老师批评的郁闷,他来承担,他不想把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女儿,毕竟当人家的父母,总要帮孩子承担点什么。

倘若因为老师训一下,你当父母的回头就把孩子训一下,那还是亲妈么?

所以,这些东西是做父母就应该承受的,不要把它转到孩子身上。一道题不会做,也不是发火就能解决的。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跟孩子良好的关系,你对他的影响就在,然后,他的生活就是你可以进入的。

"为人父母,总要帮孩子承担点什么!”说得多好呀,可是有多少父母能意识到这点了。


END

希望萌宝成长路上都有父母相伴

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

点个“在看”鼓励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心理学家   暗示   可怕   性格   爸爸   样子   家长   说话   父母   女儿   老师   孩子   学生   世界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