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马俊杰:《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经典著作,我一直铭记此书,后将其践行于临证实践,今留校任教,更是强调从临床出发传授、研习此学。结合当前伤寒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实际情况,觉得现在大众化、批量化的经典培养模式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一门中医学生的必修科目,确实需要这样系统化、集中化的培养,但此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自我体会不多,即便是临床实习等,亦缺乏真正意义上纯中医经典思维的培养,显然不利于年轻中医的尽快成才。本文结合我习医、从医及传医经历,分享几点对 《伤寒杂病论》 临床教学相关的体会,窥见一斑。


1、熟读经典 启迪临证直觉思维


中医教育须从经典入手,其中背诵经典条文为中医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或许开始未尽得其解,可于之后临证实践中慢慢摸索,自然有常读常新的感悟,此不仅在研习《伤寒杂病论》 中尤为重要,对医者个人临证直觉培养及灵感发挥亦具重要意义。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我当时的行医生涯都是义诊,不收钱及任何好处,加之疗效亦不错,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所以病人越来越多,也逐渐开始小有名气。


当时有一个朋友,他爱人婚后得了狂躁症,打骂亲属,摔物砸具,曾住进精神病院,并服用大量镇静的药物,一度精神萎靡,常多眠睡,后来我朋友觉得这样下去整个人就毁了,所以强迫其停药,很快症状开始反复,甚至比之前更为严重。虽然他是朋友,但始终觉得我太年轻,希望我能推荐我们学校的教授治疗,我当时在外地,所以请一个南京的同学给他找了个老师,当时我看过处方,以理气化痰的温胆汤加减治疗,但是疗效一直不显著。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后来我朋友觉得没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吧,希望我能试试,我熟读仲景之说,患者症状表现为精神狂躁,并且伴有全身困重,非常类似于《伤寒论》107条所谓“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则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于是给予此方加减,其中以代赭石及琥珀粉代替铅丹,药后患者排出大量秽臭大便,情况即有所缓解,半月后病情得以控制,连续服用一月余,基本痊愈,如今已如常人。


然读经典亦切不可太过拘泥,以研习《伤寒论》为例,学者当以恒动之思维统审六经,更应以变化之眼光观察疾病发展。教育者更应传授学生知常达变,从小入手,大处着眼,抓主证,析病机,直击病邪,牵一发而溃其全军之临证思维方式。



2、触类旁通 谨遵理法方药并重


仲景方的运用亦常灵活,教育者当传授学生组方之活法,即强调守方但不拘泥,用药但不固化,有时临证虽未完全遵照医圣原方,然却亦为伤寒法之体现,如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痞证时,有时可用左金丸代替半夏泻心汤,药少力专,升降相应;再如对桂枝汤治疗“鼻鸣”的认识,为外邪所致肺气不利,治疗当以宣通肺气为要,临证除运用桂枝汤外,亦可灵活运用苍耳子、辛夷及细辛等宣肺通窍之品,此亦为仲景要法之体现,对当下某些学者片面追求“经方固定论”颇具深远启示。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在临床带教中,除强调方药学习外,对仲景理法的传授亦需引起重视,如对《伤寒论》中少阳病脉弦细的认识,脉弦细为少阳病主脉,然却并非唯一,临证有些阴血不足患者亦会出现此脉,往往被很多医生误诊,我们在临证带教时亦遇此情况。


曾有情绪不舒、少阳枢机不利的女性患者过来看病,按照一般的思路就应该给予柴胡剂和解枢机,但后来有患者来诉,之前月经皆正常,亦从未有过痛经,服药后不仅月经量少,而且亦出现严重痛经,仔细琢磨,恍然大悟,此即所谓柴胡劫肝阴问题,此类患者由于血虚出现弦细脉,虽伴少阳枢机不利,用柴胡剂时亦应慎重,否则有伤及肝血之弊。《红楼梦》中给林黛玉看病的王太医,所治黛玉情绪不舒时,针对其阴血不足的情况,运用了鳖血拌炒柴胡,即是养肝血以防劫肝阴的真实写照。


故以后遇到此类患者,尤其是伴有脉弦细时,亦提醒学生当非常谨慎对待之,在月经前期当用柴胡时常用茵陈蒿代替,亦或仿王太医之法,加用鳖甲、白芍等养肝血之品,防患于未然。



3、感悟临床 重视经典灵活运用


当然经典并非死背条文,不理解不行,误解亦不行,如中医经典理论肺主皮毛,一患儿出现荨麻疹,多数医者以宣肺治疗,因中医往往强调“疹宜宣透”,然此患儿阴虚火旺,伴有腑气壅滞,故治疗以滋阴泻火、通腑排毒为主,疗效迅速,尤其是腑气通畅后,诸证消失,说明临证治病当灵活辨治,不可拘泥。


马博士组方案例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尽信书不如无书”,经典学习必须要多于临证实践,否则实难入门。



4、重拾阵地 推广经典床边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经典学科的床边教学逐渐减少,中医门诊病案谱范围亦相对较窄,病房即便是中医院的病房亦以西医为主,存在中医教育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此显然不能全面还原中医经典教学的全貌,故我们提出了经典床边教学的理念,并在所带班级中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伤寒学课程结束后到病房,甚至到急诊,进行纯中医思维的学习。


此对中医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其可此临证环境中培养纯中医思维,如何为“心动悸、脉结代”,何为亡阴亡阳,何为阳虚水泛,学生皆可一目了然;此外,除直接病房教学外,临床带教可将门诊所遇诊治思路合理的嫁接至病房,运用于病房的实践过程中,下案例即为由中药减肥妙手偶得抗癌良方的教学实践。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调理盛行,我门诊常遇减肥的患者,常理肥人多痰湿,肥人多腑滞,故多采用化痰利湿,攻下通腑等治疗思路,甚至有时还会运用温阳散湿之法,正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但是患者反馈服药后不仅体重未下降,反而食欲大增,体重有所上升,此让我甚为难堪。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但仔细思考发现,此类治法虽减肥效果不显,但其开胃增重之效是否可被运用于恶性肿瘤患者,这样其胃气得存,体重上升,则有其生机,于是据此类相关思路给予癌症住院患者中药治疗,果不其然,其大多食欲旺盛,即便在放、化疗阶段亦有诸多未影响食欲者,显著减轻了此类治疗的不良反应,甚至有肺癌患者要求减肥,据说服中药后体重一直上升,唯恐血脂太高,实属奇谈。


学生经历如此门诊与病房过渡的教学实践后,对此类治法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甚至可触类旁通,广泛将其运用于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治中,知常达变。



5、独立处方 强化学生临证体会


中医教育自院校培养以来,批量化的培养模式可大大增加中医人的数量,亦可缩短培养周期,然与古代传统耳濡目染的师承模式不同,当代中医学生接触临证较晚,实践机会较少,更别提独立处方,导致其临床经验大多欠缺。虽然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都在施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加大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即便如此,然存在经典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下以我习医经历,阐明尽早独立处方对中医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本科阶段大三基本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基础课程学习已经结束,然始终会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渴望能临证实践,但由于目前我家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大三是没有执业资格的,故行医存在一定困难。正好那年学校要求学生暑假回家后进行社会实践,我就选择在当地一家小医院进行,一部分患者由于周围人介绍了找我看病,我看完后由当地的带教老师转方,这样就正式开始了我的中医临证生涯。


当地的这些医生对我也比较熟悉,知道我能背诵古医书,对中医也有一定的想法,故基本是开方就给转,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其发现药方中有些药物不符合药典剂量时,会给你指出,曾治一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的反复口腔溃疡患者,其证候特点与《伤寒杂病论》中狐惑病相类似,故给予甘草泻心汤治疗,其中重用甘草的用量至24g,当时转方医生就说了,一般此药剂量3~9 ,平均也就6g,为何我开那么重,是否开错了,就按仲景之意和他解释,甘草一般调和诸药只需常规剂量,但取其清热解毒之效时当以重用,此君臣佐使之理,后来他在我说服下给我转方,然只予三副,患者三天后来复,溃疡大为好转,以此方长期调理数月,病情得以控制,从此以后他们基本是我的方子就给转了。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当然有时处方时亦有不懂之处,得临床带教老师提醒教育亦常有之,此皆为临证之宝贵财富,对我日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早临床对中医学生成才的意义不言而喻。纵观古往中医大家,皆有此早临证之实践经历,如叶天士14岁即已开始行医,并曾先后拜访17位老师,实属终身学习之典范,以此成才经历反思我们当代中医教育,确实值得深思。



结 语


《伤寒杂病论》 从诞生之后,即被后世医家广为研习,积累了大量学习经验,临证实践亦为其入门之要旨,本文从我对此书的切身感悟探讨其相关教学方法,以期对此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实属一家之言,望广大学者多提意见,百家争鸣。





好 课 推 荐


纪录中医邀请马俊杰教授,带来《儿童健康养护课程》,益于孩子365天生长发育,健康成长。


具备丰富儿科治疗经验的临床中医师,亲授实用性的小儿时期生长发育、疾病防治、调养护理和保健康复的健康指导。


精讲十余个病案,涉及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带你认识疾病症状的特点,掌握判断、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引经据典


学习马俊杰教授的儿童中医调理“秘诀”,让你面对孩子的各种疾病都有应对的解决办法。


每个中医心里都有一个张仲景

我是马俊杰

中医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


主治专长 临床擅长中医药调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病,风湿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等。


科研论文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独著2部,其中代表作《伤寒琢》即将出版;另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社会兼职 曾任杭州人民广播电台FM89《国医奇谈》监制、总顾问、嘉宾主持;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食养中国》嘉宾主持,总顾问。


课程详情

课程亮点:

通过经典中的证治思路结合临床病案,为大家从十个方向掌握知识点:

知识点第一层,不同历史时期涉及儿科疾病有考究价值的记载;

知识点第二层,小儿成长中有哪几个黄金阶段和常见的规律;

知识点第三层,小儿成长中疾病症状的特点及判断、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知识点第四层,小儿不同成长时期的养护新方;

知识点第五层,小儿望闻问切诊断的特点;

知识点第六层,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辨病症方法;

知识点第七层,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辨病症病案;

知识点第八层,小儿内治的用药特点;

知识点第九层,小儿外治的常用方法和适应症;

知识点第十层,经典中那些容易发生疾病的诊断思路。


课程设置:

1、儿科的“祖传秘方”

课程时间:10月15日

具体内容:在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中,诞生了很多中医大家,他们是我们所有中医人的祖师,其中那些儿科的名家,留给我们的“祖传秘方”护佑着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至今还被广泛运用的“理法方药”。

提问环节

2、孩子成长的几个“黄金时段”

课程时间:10月16日

具体内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定的规律,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必须了解影响他们生长发育的因素和过程,从而有效避免成长的烦恼

提问环节

3、你知道孩子的病证与成人不同吗?

课程时间:10月22日

具体内容:孩子的体质和成人不同,孩子们的疾病特点随之不同,通过本次课程,带你掌握儿童的基本生理、病理特点,为平时预防疾病未雨绸缪

提问环节

4、中医养护孩子的“秘诀”

课程时间:10月23日

具体内容:养护孩子不是简单的对孩子的保养。这个周期很长,从优生开始,经过怀孕分娩,直到平时对孩子的养育,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本节课带您全方位的了解儿童养护的基本思路

提问环节

5、你知道儿科的“望闻问切”与成人不同吗?

课程时间:10月29日

具体内容:儿童疾病的诊断与成人有相通之处,也要望闻问切,但是由于孩子的特殊性,诊断方法与成人又有一定的差别,本节课将为您详述这些异同之处

提问环节

6、中医经典辨证方法如何运用于儿科(上)

课程时间:10月30日

具体内容:中医的辨证方法众多,它们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接下来两节课,我们将分开论述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在儿科中的应用,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提问环节

7、中医经典辨证方法如何运用于儿科(下)

课程时间:11月5日

具体内容:同上

提问环节

8、儿童如何内服中药?

课程时间:11月6日

具体内容:由于孩子的胃口及体质等与成人相异,内服给药思路也有所不同。如何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孩子的口服治疗方法,对药物疗效发挥尤为关键,本节课将为您从内治法角度进行阐述。

提问环节

9、儿童如何由外而治?

课程时间:11月12日

具体内容:儿童疾病治疗除内服之外,也可从外而为。通过外用药物被皮肤穴位吸收,或者通过针灸手法,同样可达到为孩子们治病的目的。

提问环节

10、中医经典中萃取的儿科诊断思路

课程时间:11月13日

具体内容:中医经典著作亦是儿科诊治疾病的理论来源,儿童体质虽异于成人,但基本框架不离六经,本节课将重点阐述《伤寒论》思想在儿科临证中的运用

提问环节


课程模式:

1、线上直播学习

每周五晚上平台进行围绕课程主题的线上提问交流直播课程,课程导师在为大家巩固视频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与各个学员进行交流讨论并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班级学习群

建立独属学员班级学习群,专人管理,实时提醒课程上线信息,收集大家的问题与反馈,任何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在学习群中交流。


适宜人群:

1、儿科医生;

2、医学生;

3、有孩子的家长。


你能获得什么?

1、建立儿科系统理论体系;

2、掌握实用有效的育儿方法;

3、掌握儿科疾病的分期、分级;

4、实时更新儿科经典解释及经典案例分析;

5、幸运学员获得一次线下学习定制咨询;

6、报名《儿童健康养护课程》线上课的学员,可参加中国国家培训网:“儿童中医调养师”的考试,取得中国国家培训网所发的技术认证资格证书。资料和报名可添加微信咨询客服;

7、报名《儿童健康养护课程》线上课的学员,结业后还可获得由“纪录中医”颁发的结业证书。


课程定价:

1、开学季首周优惠价格:399元

2、原价:499元


课程时间:

系列课程日期:2021年10月15日— 2021年11月13日,10次直播

每周五、周六,晚上:20:00—21:30


参与方式:

1、纪录中医官方微信及客服咨询报名(微信号:jiluzhongyi2021)

2、暂不接受退款,请学员报名之前确保自己对课程的需要


订阅须知:

1、《儿童健康养护课程》为线上付费课程,成功购买即可获得已发及后续更新的全部内容;

2、请注意并理解本课程为虚拟服务内容,购买成功后将不接受退款请求;

3、严禁任何形式的翻录或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4、订阅或付费过程中的任何问题请咨询客服;

5、订阅本课程的学员,也可关注纪录中医微信公众号,实时互动并领取相关福利。


- END -



《纪录中医》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版权归《纪录中医》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取授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纪录中医》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中医   柴胡   伤寒   知识点   儿科   小儿   患者   环节   疾病   课程   儿童   孩子   时间   经典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