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根据不完全统计:脱发,不负众望地成功一跃,跻身年轻人焦虑原因排行榜前三,久居不下。

现在80、90后是脱发主力军,男性比女性脱发的概率更高,大约60%的男性在25岁之前就出现脱发迹象,而在30岁前出现脱发的比例高达84%。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庆幸的是,困扰我们的“脱发难题”,它不是新时代新科技的新生物,古代的俊男美女、才子佳人们,说到脱发,照样瑟瑟发抖。


古人对头发有多珍视,脱发的时候就有多悲伤。


1. 古人的头发有多重要?


在古代,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剪头发,毕竟老祖宗早有教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谁剃头,谁就是大不孝!


在清朝之前,汉族人不绑辫子,不剃头,不剪头,满头留发。小孩生下后,头发任其自然生长,到读书的年龄,梳洗后挽结为髻,这叫“束发受书”


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明成童;等到了20岁的时候,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古人的头发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年纪。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头发对于男子是极为重要,在有些朝代甚至还用发型区分身份的高低,穷人有穷人的束法,贵族有贵族的束法。


比如明朝,成年男子也不扎辫子,他们怎么做呢?一般的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袋后面挽成两三股发髻,只有读书人、秀才、贵族才把发髻挽到头顶上,有些贵族还爱装点金玉珠翠,那更是把荆钗布衣的普通百姓区分得明明白白的。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就是把罪犯的头发剃光,也就是司马迁说的“剔发受辱”,也有“削发代首”的说法。用头发来代替头,可见头发多重要。


三国时的曹操,有一次在行军途中,胯下宝马不小心惊踏禾苗,好巧不巧撞上了自己颁布的“践苗者斩”的律令,不得不“割发权代首”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不难看出,古人是相当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的,特别是头发,男子成年束发,女子嫁人挽发。但只有在一个情形里,古人会怀着期待甚至喜悦的心情,去散发或者剪发。是什么情形呢?就是洞房花烛夜。


古人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根据古代传统习俗,洞房花烛夜,两情相悦的男女会披散头发,各自剪出自己的一绺宝贝头发,结成结,寓意心心相印,白头到老,永结同心。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而在古人的诗句中,发丝还代表相思、依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思妇早上起来化妆照镜子,担忧满头青丝变作白发,青春的容颜消失。游子晚上长吟不寐,离开了爱人也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2.诗人的烦恼


要说在古代哪些群体是脱发的高发群体呢?那必然是诗人!


这个群体,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满腹牢骚。而且他们都对自己的外貌格外关注,我们经常能从各种大文豪大诗人的诗中嗅到那么一丝丝“秃头”的小无奈。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且看“诗圣”杜甫先生,先来看看他的一战成名之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国家遭遇战乱,山河依旧存在。长安城里的草木呢已经变成了深绿色。我受到时局的感染,看见花开就落泪,听见鸟鸣就心惊。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字面上的意思,“我忧愁,愁得我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用手挠挠头,头发更加稀疏了,现在可好,连个簪子都插不上了,愁啊!”


写《春望》的时候老杜才45岁,过了几年,他又写了《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有时骑猛虎,虚室使仙童。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老杜写诗,随时会更新自己的头发状况,跟之前比起来,他的发量更感人了。“发少何劳白”显然头发都没有了,白不白也就无所谓了。这时的老杜可才52岁。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再看诗魔白居易!要论脱发哪家强?河南乐天响当当。一首《白发》道尽了辛酸,“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头发啊头发,你是跟我约好了时间吗?怎么今天早上我一梳头,就掉了一把又一把的头发。


白居易显然是外貌协会的终身成员,对他自己的头发格外在意,“脱发诗”作了一首又一首。40岁的时候他又写了《沐浴》,“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想来是洗澡的时候看见自己掉的一地头发,既心疼又无奈只能寄情于诗,发发牢骚。


诗句翻译为“天哪,我才40岁,我的头发少的已经不需要用梳子梳了,那等我到70岁怎么办?”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果然,白居易一朝戏言终成真,这一年他45岁,作了《吾雏》,“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这是白居易写给独生儿子的一首诗,显然这个时候老白的头发已然“落尽”了,这还没到70岁。


要说众人都在担心白居易这个“外貌协会终身会员”加“头发十级爱好者”会不会因为秃头而伤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时候,老白却自己走出来了。

他在《嗟发落》一诗中表示,各位亲朋好友,你们别担心了,自从我“秃头”之后,我是早也叹息,晚也叹息,现在它已经无情地掉光了,但是我仔细想了想,“秃头”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怎么不算坏事?白居易解释:我既不用梳头,也不用洗头,少了一堆麻烦事;夏天燥热,头发浓密的人汗流浃背,还得把头发盘成髻,我就不用,凉快得很,拿凉水往头上那么一浇,舒服!还有现在佛教这么流行,我哪天顿悟了,连头都不用剃了,直接做个自在和尚去。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陆游

说到脱发,诗人陆游也有发言权,最离谱的是,人家还因为脱发成灾,产生了些许超前思维——植发!他在《细雨》一诗中写道:“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



3.古人治脱小妙招


在古代,如果你是“地中海”,那么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戴帽子。


《晋书·舆服志》记载:“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


帻,也就是头巾,戴头巾本来是底层人才有的装扮,但汉元帝除了额前的头发比较浓密外,其他地方秃了,于是他只好用头巾遮住。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正喜滋滋地准备搞登基典礼,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奢华的王冠怎么也不能在他稀疏又光滑的头顶上站住脚。怎么办?王莽给帻加了个盖子,把这个盖顶部升高做成“介”字形的“帽屋”,成功营造出里有扎丸子头的假象。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不过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么好用的东西怎么能独享,大家纷纷效仿,还喊起了口号“王莽秃,帻施屋。”


除了戴帽子这一生硬的做法,戴假发也是遮盖脱发的好法子。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庄子·天地》说:“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传说早在尧舜时期,舜帝给人治疗头疮,就用假发来遮羞。到后来一直沿用演变成了“䯼髻”,类似一种假发套,用金银丝或头发编织而成,扣在头顶上,十分逼真,增加发量的效果杠杠的。


看到这儿,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物理方法”,难道大中医就没有治疗“脱发”的应对之策吗?有!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根据中医的理论判断,头发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肾和血不好,肾血虚弱,头发自然营养不够。要从温肾补血开始调理,从而达到生发养发的功效。曹操的二儿子魏文帝曹丕就深受脱发困扰,他让御医潜心研制防脱发秘药——马鬃膏,据说效果奇佳!


另外,古人未雨绸缪,知道头发金贵掉了不好长,便研究出来一套“护发套装”:香皂、鸡蛋、花露油,《红楼梦》里的小姐姐们就是这么护发的。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先用香皂洗头,香皂跟我们现在的香皂不一样,《千金药方》中记载:是由猪胰、皂荚配各种香料药材制成的。


洗完头之后,再往头上打个鸡蛋,准确地说是“蛋清”。有相关记载,《濒湖集效方》中就说到“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鸡子白就是蛋清。


把蛋清洗之后,最后再用花露油在头发上按摩。这花露油也不是凡物,是由花瓣与青油熬制而成的,青油是什么油?乌桕树的籽榨成的油被称作梓油,也叫青油,至于花露油一般用什么花瓣,应该是茉莉花,因为《本草纲目》中说茉莉花容易催生头发,所以更适合做头油。


瞧瞧这一套套的流程,跟精致的老祖先们相比,多少人活得像个野人。

“秃”如其来的烦恼:古代“秃头”自救指南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脱发都是一个大难题,中医讲求“以心养身”,注重心情舒畅,年轻人不熬夜早睡早起自然身体好,拥有一头秀发不是梦。

不过脱发了也不用太着急,帽子、假发安排起来,实在不行还可以植发,不慌不慌。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世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秃头   王莽   花露   古代   戴帽子   蛋清   发髻   头发   假发   头巾   香皂   外貌   古人   诗人   贵族   烦恼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