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聊斋佳作《曾友于》仅两千多字,但是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场面激烈,要把它的大致内容说清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曾家是个子孙繁盛的大家族,曾老翁娶了三名妻妾,共有七个儿子。原配夫人生了长子曾成。曾成七八岁的时候,母子俩被贼寇掳走。继室夫人生了次子曾孝、四子曾忠和五子曾信。侧室张夫人生了三子曾悌、六子曾仁和七子曾义。

曾悌,字友于,是当地的名士,小说里一直称他为曾友于。

曾老翁死后,曾孝和曾忠曾信仗着自己是嫡出,很鄙视庶母和三个庶出的兄弟。对此,曾友于的态度是不予理论,他还劝曾仁曾义不要和曾孝他们争吵。

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曾孝的女儿嫁给了村里一户姓周的人家,后来病死了。曾孝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纠集弟弟们去殴打亲家母。曾友于不肯去,曾孝就命令曾忠曾信纠集族中的无赖子弟去周家,捉住了亲家母,打了周家人,还砸了周家。周家人告官,曾孝等人被抓。曾友于于是代表曾家分别到县衙和周家请罪。周家人和县令一向敬重他的人品,看在他的面子上,这事也就不追究了。曾孝平安归来,但他并不感激曾友于。


不久,张夫人去世了。曾孝三人不行丧,照常宴饮,还守住墓门,不让张夫人与父亲合葬。曾友于只好把母亲的灵柩暂时放在墓道中。曾仁曾义要找他们质问,被曾友于劝了下来。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是不对的,应该是一夫多妻多妾制。妻为主,妾为仆。因为家里要有一个人主理内务,所以妻中要有一个人当正妻,正妻的地位仅比次妻高一点点。


在古典小说中,这种描写是很多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有两妻一妾,正妻严氏,次妻是将领曹豹的女儿曹氏,小妾是司徒王允家的歌伎貂蝉,妻和妾的身份、地位和阶层一目了然。


从《曾友于》里把张夫人称为“夫人”和相关的情节来看,张夫人是次妻,不是地位低下的小妾。她是曾孝等人的庶母,她死了,曾孝等人应该要行丧仪,尽丧礼。


张夫人死后没多久,曾孝的妻子也死了。曾友于前去行丧,但是曾仁曾义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报复行为,他们不但不去奔丧,还在家里奏乐。曾孝十分生气,纠集弟弟们前去殴打他们,曾友于一马当先。曾仁腿快跑了。曾义被曾友于逮住,曾孝等人拳棍交加,不停地打曾义。曾友于连忙用身体护住曾义。


曾孝大怒,曾友于说:“曾义该责,但他罪不致死。我不袒护弟弟的错误,也不助长哥哥的暴行。你要还不解气,就打我好了。”于是曾孝等人反过来又打曾友于。


曾友于和曾义都被打伤了,曾仁以不为庶母行丧为名把曾孝等人告到了县衙。曾孝等人再次被羁押。曾友于再次出面要求息事宁人,曾孝等人再次平安返家。这下曾仁曾义对曾友于来了气,曾友于说服不了他们,带着妻儿搬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了。


曾友于搬走后,曾孝等人与曾仁曾义的矛盾越闹越深。这时,曾成突然携带妻子回来了。曾孝等人不肯安置曾成夫妇。曾仁曾义为了壮大己方势力,把曾成夫妇接了过来住,并告诉了曾友于。曾友于很高兴,搬了回来。在他的主导下,他和曾仁曾义共同分出田地和房屋给大哥。


这下,曾孝等人不高兴了,登门辱骂他们。曾成脾气火暴,力气也很大,他大骂曾孝等人,和曾仁曾义一起把他们打了一顿,然后告官。县令问曾友于怎么办,曾友于说公断就行。于是县令判决将曾家产业分成七份,每人一份。


曾成的名分、财产都确立了下来后,他主动开始处理庶母的葬事。他决定强行打开墓门,安葬张夫人。曾友于怕闹出矛盾,劝曾成不要这么做。曾成不听,逼着曾孝等人也为庶母行丧。张夫人终于得以下葬。


曾成动不动就打骂弟弟们,尤其是对曾孝,但对曾友于却很尊重,再怎么生气,只要曾友于到场说句话,就立刻停止。于是曾孝天天到曾友于跟前抱怨大哥。曾友于苦劝曾孝,曾孝不听。夹在兄弟之中的日子曾友于实在是过不下去,他再次搬走,这回搬到离家更远的三泊去了。

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曾孝有三房妻妾,除了女儿,还有五个儿子。正室妻子生了长子曾继业和三子曾继德;侧室生了次子曾继功和四子曾继绩;婢妾生了五子曾继祖。婢妾相当于《红楼梦》里的平儿,是地位最低的小妾。


儿子们学着父亲的样也搞起了派系之争。曾继祖没有同母兄弟,年纪又最小,哥哥们都欺负他。他来到三泊,看见叔叔曾友于家的三个也是出自妻妾的堂兄弟相处得如亲兄弟一般,决定搬到叔叔家居住。曾孝对此无话可说。


曾继祖走后,曾孝的四个儿子的矛盾越闹越深。有一天,曾继业辱骂庶母,曾继功大怒,刺死了大哥,被收监后没多久就死在了狱中。曾继业的妻子冯氏天天以骂代哭,曾继功的妻子刘氏不堪忍受,怒骂:“你家男人死了,谁家男人还活着?”她拿起刀杀死了嫂子,然后投井自尽。


冯氏的父亲冯大立闻讯赶来,看到女儿死得这么惨,回家便召集冯氏全族冲入曾孝家,捉住了曾孝的侧室,脱掉她的衣服,在大道上打她。曾成觉得这是曾家的耻辱,气得带领曾氏全族反击,结果冯家大败,冯大立的双耳被割,冯大立的儿子被打折了双腿。冯家告官,曾氏一族除曾忠逃跑了以外,全部被收监。曾忠逃到三泊,把事情告诉了曾友于。曾友于无语。曾忠看到曾友于的儿子们好得跟同胞兄弟一般,曾继祖跟曾友于好得跟父子一般,幡然悔悟。

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曾友于父子与曾继祖三人此时刚刚中了乡试,中举之人有一定的影响力,冯家诉讼的气势稍稍有所收敛。再加上曾友于托人向冯家送钱送粮食进行谢罪,并资助伤者就医,总算与冯家和解。


冯家停讼,曾家全体被释放。这下大家都深深地感激曾友于,认识到了以前的错误。曾友于带领子侄搬回曾家,曾家从此过上了和睦的日子。


这个故事里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包括嫡庶制度、兄弟人伦、丧葬制度、科举制度、法律制度、继承制度、宗族制度等等。这些内容本文不作讨论,本文只讨论作品中反映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圈子问题。


对于包括曾友于在内的任何一个曾家子弟来说,他们一生下来就身不由己地站在了两道圈子之内,一道是嫡庶制度形成的兄弟圈,另一道是父系血统形成的宗族圈。这两道圈子都不是自我可以选择的,而是天生就注定的。


圈中某一个人的利益或者他所认为的利益成为圈中所有人都要无条件地去保护、维护的利益。为此,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而不管圈子利益和保护、维护利益的手段是否合法合规。这就是圈子里奉行的利益价值观。


但是,曾友于不奉行这样的价值观。在任何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大是大非的道德标准,并始终以此来处理事情。正因为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于圈子利益,他才能屡屡在兄弟子侄闯出祸事之后,还能凭借个人声望和个人努力代表曾家取得县令的尊重和受害人的和解。


曾仁曾义不为嫂子服丧,还故意奏乐来气曾孝,曾友于没有因为他们是同胞兄弟就袒护他们,而是带头去责问他们。因为他知道为嫂子服丧是应尽的义务。曾孝的女儿死了,曾孝叫弟弟们前往周家泄愤,曾友于没有因为自己是曾家子嗣就听从哥哥的命令,盲目对外姓人家施暴。因为他知道侄女是病死的,周家没有错;即使周家有错,也不能自行施暴。


在占理的情况下,曾友于依理说理,对是非标准拿捏得准确适度。当曾义被曾孝等人往死里打的时候,他以身护幼。他认为,曾义是不对,也该受到谴责,但不能因此扩大惩罚的力度。

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于圈子利益行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周围的人都不这样做的时候,个人的坚持更显难能可贵。曾孝为了女儿之死要去殴打亲家母,得到了曾家一些人的支持。在他们眼里,曾孝泄私愤就应该支持,因为曾孝要对周家泄私愤,所以周家就有错。当然,这种荒唐的观点倒也不是除了曾友于以外曾家人人都赞同,可在尊长卑幼的宗族社会里,在当时处在实质性长子地位的曾孝振臂一呼,其他人也不敢反对。


曾友于却勇敢地站出来公开反对,当场驳了曾孝的面子。他的年纪仅次于曾孝,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曾家子弟并没有全部跟着曾孝去周家打砸,只有曾忠曾信和一群无赖子弟跟着去了。


除了盲从于同母哥哥曾孝的曾忠曾信以外,曾家为什么还是有一些人放弃了基本的是非观念跟着曾孝去周家胡闹呢?不是他们真不知道这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认为这次支持曾孝闹事,将来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时候,曾孝领导的这个圈子里的人也会无条件地支持自己。


所以,圈子利益就是山头主义,靠的是没有原则的江湖义气所支撑。而要坚持以大是大非的标准处事绝非易事,敢说敢做还不够,必须经得起利益的考验。在利益面前仍然坚持公平正义的是非标准,那才是真正的舍利逐义。


曾成夫妇回来了,曾孝等人不肯接纳他们。曾仁曾义出于私利,把他们接过来住。曾友于则是打心底承认这个哥哥,毫无私心。他认为,曾成是哥哥,就有继承家业的权利。他知道说不动曾孝等人,就跟曾仁曾义提出把他们三人获得的遗产均成四份,分一份给曾成。曾仁曾义不好拒绝,只好照办。


这样一来,曾友于哥仨的财产就缩水了1/4。当然,后来曾家遗产被分成了七份,他们哥仨的份额又分回来了一些,但那是后话了。不管怎么分,曾友于等人的财产是必然要缩水的。到嘴的肉要吐出来一些,仅仅是因为一个“理”字,一般人也是极不情愿的。曾友于是真正的重义轻利。


曾友于并不是个只知道奉德菇苦的圣徒,而是认为只有坚持大是大非的标准才能处世,所以他不停地规劝兄弟,尽量不激化兄弟矛盾。他不主张用暴力解决问题,宁愿迁延着母亲的下葬,用宽广的胸怀等待着曾孝觉醒的那一天。但是他的做法得不到弟弟们的理解,最后连同母兄弟也对他怨怪丛生,他只好离开曾家,搬去外地。

聊斋志异|曾友于:圈子利益与是非标准

曾友于的理念不为曾家人所认同,他怀着巨大的孤独感和无奈感走了,而曾家那些划圈结伙的人很快就尝到了苦头,他们抛弃了基本的道德观,道德观于是也抛弃了他们。


曾孝与两个同母弟弟结党,鄙视张夫人母子,自鸣得意,却不想身教重于言教,他的儿子们学父亲搞起了派阀之争,而且争斗的后果远比他那一辈更为惨烈。当没有同母兄弟、饱受哥哥欺凌的小儿子曾继祖要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无言以对。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因为口角相争而双双丧命。兄弟死了,妯娌又继续争斗,结果又是双双死去。短时间内,曾孝眼含热泪四置棺木!这个时候,曾孝可能才知道搞嫡庶圈子是多么愚蠢!而此时再来教育儿子们不要搞嫡庶派阀,为时已晚!


曾孝还来不及走出悲伤和懊悔,冯家的报复就来了!曾家是当地的大家族,一举一动对当地民众多多少少起着典范的作用。曾孝有多爱女儿,冯大立也有多爱女儿。曾孝能为了女儿之死率领曾家人去周家闹,冯大立也就能为了女儿之死率领冯家人去曾家闹。曾孝当初捉住周家夫人痛打,冯家人青出于蓝胜于蓝,打起曾孝的侧室比曾孝打周家夫人更出格!


嫡庶壁垒演化为兄弟阋墙,兄弟阋墙延伸为妯娌怨恨,妯娌怨恨发展成宗族械斗!当曾家全家下狱的时候,包括逃亡的曾忠在内的曾家人终于明白不能以家族圈子的所谓利益为行事标准,而要以道德和法律为处世原则!如果不是曾友于的积极斡旋,他们就真的要被问罪了。


当前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嫡庶矛盾自然消失,但是当前的圈子种类已经远远超过了曾友于所处的时代的圈子种类。人们除了出身家庭以外,还有地域、国别、民族、种族、宗教等形成的各种圈子,还有同学圈、同事圈、行业圈、兴趣圈、偶像粉丝圈等等。圈子本身不是坏事,但是有的圈子奉行的是山头主义,出现的问题也与《曾友于》里呈现的圈子问题的实质相同。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秩序依赖于法制,法制是建立在公序良俗之上的。全社会的人必须遵守公序良俗、遵守法制,绝不能把圈子利益凌驾于法制之上,社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曾友于》这部作品永恒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聊斋志异   庶母   亲家母   侧室   妯娌   利益   圈子   宗族   县令   夫人   是非   弟弟   哥哥   儿子   女儿   兄弟   制度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