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贾府的高墙之内,人口众多,贾宝玉说:仅女孩子就有几百个。堂堂荣府,连主带奴,数目极大。

“人多嘴杂”这句话,在贾府的故事中展露无遗。

金钏跳井,是一桩惨剧,消息由婆子传给了袭人,同时也由贾环传给了贾政。作为挨打的前奏,贾宝玉遇上的是一个聋婆子。可笑可叹,在曹公笔下,一个聋人,居然把前前后后的细节,“听”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其他不聋不哑的,想必就知道得更加清晰了,再添油加醋传出去,这样的一个消息,在深宅大院的舌上、耳中,究竟走样到什么程度,已难以想象。

但相关的消息,仍在不断流传,就如同后续报道,源源不断。

老爷身边的小厮,把话传给了茗烟;而又有不知名,也不必知名的人,把消息告诉了王夫人。大家族中的消息传递如此之迅速,实在令人瞠目。

好在这些传话,没有引起更多的波折。然而,这样的侥幸,不会一再出现。

芳官把茉莉粉给了贾环,在赵姨娘眼中,这却成了折损颜面的事。偏偏夏婆子又挑拨一番,让赵姨娘大动肝火,居然与小戏子们扭打成一团。这在整部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混乱场面。


赵姨娘纵然愚顽,若不是夏婆子传话,或许她还会顾及几分体面,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传话仿佛是一种癖好,一日不传话,就像少了点儿什么,非要背后议论一番,传播点小道消息,心里才会爽快。

在另一个情节中,赵姨娘本身,转而又成了传话人。

贾母过寿,尤氏催问大观园熄灯、锁门的事,原本只是生活琐事。但赵姨娘给管理家事的仆妇林之孝家的传了“闲话”,口口声声说是主子不把林家的放在眼里。事后,丫鬟为了袒护其母,来求林家的,她所出的主意,间接地把事情闹大了。孰不知,林家的不顾及后果,恐怕与赵姨娘挑唆起的一时之气不无关系。

最终,事情闹得尽人皆知。牵扯了大房,惊动了贾母,当家少奶奶王熙凤被为难到偷偷落泪的境地。可以设想,如果不是赵姨娘火上浇油,或许事情不至于掀起波澜。

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以上种种,都与消息的传递有关。可偏巧,书中涉及的,往往是坏消息传遍上下,仿佛是长了腿一般;而好的事情、正面的消息,却罕见在众人口中传播。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俗语,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管理学中有一个论断:越是混乱的组织中,坏消息传递地越快。诚然,越是管理不善的组织,诸如高层秘闻、上司背景、同事隐私、业务猫腻之类的事情,传递的越快,而正式的组织决策、工作方案,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应地,这种小道消息的传递,更会加剧管理的混乱,让组织的状况愈加恶化。

而《红楼梦》中的种种细节,与这种结论不谋而合。

在原著前半部分,贾府盛势尚在的时候,传递小话的情节很少见;而到后期,秩序混乱,甚至接近于家族崩溃之时,闲言碎语的传播越来越肆无忌惮。

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翻过《红楼梦》,我们应对坏消息的传递,抱有足够的警惕,毕竟,乱人心绪、扰人清净的,正是这些坏消息。

但不得不说,人往往是喜欢猎奇的,这也为坏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近几天,有一则消息忽然在网上爆开,标题足以吸引人的眼球——“1岁婴儿住院4天花费55万”。

或许,对于某些写手来说,组织这样的标题,可谓得心应手。三个阿拉伯数字的对比,很容易引人点击,甚至是评论、转发。

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文中说,有患儿生病,只住院4天,费用竟高达55万,还有票据照片为证。可是,前因后果,并没有详细叙述。这样的消息,容易使人们怀疑是乱收费、药价高,或是过度医疗等等。

这样的一则“坏消息”,迅速地在网上传开。

好在当事人及时予以澄清,孩子的母亲站出来,说明孩子得的是罕见病症,用的特殊药品均明码标价,是经家长同意后医院使用的。医院并没有乱收费,相反,作为孩子母亲,她还感谢了医生、护士对孩子的照料。

原来,这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偏偏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无节制地夸大了某些细节。至于真实原因,却不揭示,甚至可能是有意隐藏。想来,把事实先查清再报道,也并非难事,但相关人士,却不作为,随意用片面的消息来人为制造关注度。

孰不知,这浪费了人们的精力,误导了大家的情绪,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不知类似的报道,该负什么责任。就像“55万”的消息,实际上已经对孩子的治疗产生了干扰,连孩子的妈妈也呼吁,不要再让事情发酵。

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诚然,这样的负面消息,的确应该止于智者,不应在网上无限漫延。而作为提供消息的媒体,也应节制,不该为了点击量,有意提供这样片面的“坏消息”。

再像前段时间,袁隆平院士入院治疗时,“去世”的消息已在各个媒体相继发出,这些“坏消息”本不应该成为追求流量的手段。

“流量明星”已经倒下,而追求点击量的各种消息,仍然存在。

当然,作为受众,我们每个人,面对种种消息,应有甄别能力,而不是盲目先转发,再等“反转”。

再如,近来有人批评网络用语扰乱了正常语法,应保持语言纯正。事实上,如果大家不学、不用、不传,一些词汇自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像有人因为音近,用“伞兵”来代指某个有谩骂语义的词,央媒就此发声,制止了这种现象。

实际上,无论用哪个词来代替,都改变不了原词庸俗的本义。孔子之所以否定以人俑陪葬的做法,正是因为人俑依然代表的是人,这个本质是不变的。由此,诞生了“始作俑者”的说法。

红楼风波与网络传言:是谁让坏消息在流传

那个“原词”,是恶俗的,说这种词汇,也是不文明的。无论什么场合,无论用哪个看似雅观的字眼代替,都改变不了该词的恶意。如果把传播这类词汇,也视作一种“坏消息”的话,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模仿、不传播。

以负面的消息、说法来搏眼球,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理应受到抵制,对于始作俑者,是应当批评的。

而作为受众,我们也应时时甄别,不受这些“坏消息”的干扰,更不要间接地做了传播者。

这也是阅读《红楼梦》,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红楼梦   始作俑者   小道消息   受众   片面   传言   负面   风波   眼球   红楼   词汇   混乱   细节   事情   消息   组织   孩子   媒体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