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窗口

刘悦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窗口,可以看见一条龙。

一个人看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窗户沿上雕着龙。

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里面的是龙,还是虫?

通过窗子能看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灵。

公元前479年,叶公已近耄耋之年。当时,身居吴楚边境的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

 叶公因平定白公胜之乱,迎惠王复位,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还归叶邑,身老于叶。

 叶公临终时留下遗言:“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公历来是被历史嘲笑的人,真实的叶公是一位可敬的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人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人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心如镜,就看见了自我。

情绪,是个人内心走出来的窗口,是家长里短,生活压力又无处诉说的表现,如果你能隐藏,依然风光依旧,那真是德艺双馨了。当外人看见原本一双动人的眼睛,如今却是那么沉默悲伤,曾经蔚蓝的目光中,包含着海水般纯净又深邃。如今却是黯淡无关,这像是地平线上的太阳,永远地落下了,再无亮光,何时升起?无人知道。只有那一小片寂静的小黒夜,在述说着曾经美丽,就一定知道你心事重重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表达心里的真实想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判断他的品性好坏。

嘴可以口是心非,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而人与人的交往正是在不同思想的支配下,语言的交锋。通过语言把握对方思想活动的脉搏,自然是获取人际交往胜利的关键。

与察言同样重要的还有观色,考察对方的举止神态,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得,更为真实的微妙思想。因为许多神态举止的变化,都是下意识的。在某一瞬间,它们可能完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不由得就使人想到“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看事物要懂得去看到它的本质,不能够盲目的去追捧一些事物。

历史上的叶公,是什么样的呢?叶公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孔子在叶期间,多次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和孔子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讨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因二人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

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刘向在其所编的《新序·杂事》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作伪君子。

这个故事说明普通人与优秀的人,很难相处得十分融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口是心非,看人的眼神是不会说谎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才能比较优秀,但并非无懈可击,有时还犯点不碍原则、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别人反倒会变得愿意接近这个他,毕竟是人无完人。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原来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因为对方超过了自己,而感到浑身不自在,始则感情疏远,继则关系紧张,终则视同宿仇,鸡蛋里挑骨头,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甚至一无是处。

总之,就是怎么都看他不顺眼,眼里流的是沙子,还是眼泪?流出来就知道了。

语言是瞎话,眼神是灵魂之窗……

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司马   孔子   窗口   叶公好龙   口是心非   眸子   胸中   窗子   明亮   镜子   内心   眼睛   思想   语言   真实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