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人之调侃

刘悦

汉语,横竖都是二的字,是“井”字。北方有句俗话称,这个人很二,是调侃之意。

词是从方言演化而来的,走遍全国各地方,接触到的方言中,均有一些与二有关联的词汇,如:二怂,二锤子,二面,二货,二球,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二百五都简称为“二”。一些地方语言有所发展,为了加重语气称为“井人”。

“井人”作为贬义,在方言口语中,多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言谈举止等,给人一种傻傻呆呆的感觉,头脑简单,行动愚蠢。也指做事情反应迟钝,对于别人的要求或命令,不能很快做出答复,甚至思维处于游离状态,左耳进,右耳出。

“井人”作为褒义时,形容一个人比较独特有风格,很可爱、很幽默、很飘逸,有自豪感,叫“很二,很光芒”。

 有一种说法“二百五”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虽很威风,但也结下了许多仇人。后来,他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人说“二”这种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无法考证。但是,过去一吊钱是1000文,半吊子五百文,也就是说半吊子的半吊子自然是250 ,后来的人们口口相传,慢慢的指那些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人“二”了吧?以后又经过人们的不断创新,与地方特点的结合,把头脑简单,反应慢,说话直来直去,不加思考的人就形容“二”。

“二”在河南一带,是“二蛋”简称,“二蛋”的同义语有“二球”、“二杆子”、“二性”,意思是说鲁莽爱拼命,一般人们通常会说,“这个人‘二’的很,别惹他”,“那家伙真‘二’,就说他一句,他就会掂砖头,朝你头上砸过去了”。

脑子一热,不顾一切是“井人”典型特征之一。可是还说明这个人性格直爽,眼睛里面不揉沙子。我们看到这种人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在认知上,能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没有把对他的负面评价当回事,我就是我,你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那是你们的事。不把别人的对自己的看法往心里去,常常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说话是个炮筒子,但是情绪上,心情比较稳定,也相对比较积极,行为上,大胆主动,比较坦诚,不为细节所困扰。

面对“井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时候,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眼睛可能会欺骗我们自己。耳朵听到的也可能是假的,辨别真假,最终还是需要用心来衡量。因为有的人善于伪装,在待人接物上处世老道,却时不时的冒点傻气,甚至装傻充愣,这种人是最可怕的。因为,大家都被他的假象所迷惑,他也不会跟大家交心,谁也猜不透他在想什么,真真假假,这种人才是高智商者,也可能是个“小人”。

很多情况下,大家感觉不到,自己出现的问题,为了自己的一时口快。让别人感到反感,到最后始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三国时期的杨修,心直口快曾屡次戳到曹操的痛处。曹操屯兵已久,进退不得,心中犹豫不决,随口说了一句口令。结果杨修却做了一回“井人”,妄自猜测曹操用兵之法,影响军心,更是用鸡肋之意对答,他虽才思敏捷,卖弄聪明,不顾及后果,办事不严谨,最终落得被曹操斩首。

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苏秦   炮筒子   榜文   装傻充愣   口快   耳听为虚   半吊子   四个人   方言   战国   头脑   缺点   形容   眼睛   二百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