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很干的干货

上篇:第1~33个高频考点

1考点1:中医学基本特点

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考点2: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考点3:阴阳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4考点4: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键: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邻为相生,隔一个为相克)

5考点5: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为“过克”。

原因:

①太过所致相乘:木乘土

②不及所致相乘:土虚木盛

五行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又称为“反侮”或“反克”。

原因:

①太过所致相侮,木亢侮金

②不及所致相侮,木虚土侮

6考点6:五行在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相生规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①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

②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

③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

④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

(关键:有涵、生、补这种表示加的字眼,就是相生规律)

根据相克规律:抑强、扶弱

①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

② 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

③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法

④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

(关键:有抑、制、平、泻这种表示减的字眼,就是相克规律)

7考点7: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生理功能
主疏泄、藏血
主血脉、主神明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调通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藏精、主水主纳气

8考点8: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与脾血液生成:心主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运行:心行血,脾统血
心与肝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神志活动:心主神志,肝调畅情志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
肺与脾气的生成: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水液代谢:肺主行水,脾运化水液

9考点9: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脏腑生理功能
心与小肠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上炎于心
肺与大肠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
脾与胃纳运相宜: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肝与胆消化精神情志
肾与膀胱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10考点10:气的分类及分布

名称含义生成分布生 理 功 能
元气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精化生根于肾,经三焦分布全身·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积于胸中集聚处称“膻中、气海清气谷气上走息道下入气街·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与视听嗅言动有关
营气行于脉中富含营养的气水谷精气血脉之中循脉上下· 营养全身· 化生血液
卫气行于脉外具有防御作用的气水谷悍气行于脉外,皮肤腠理、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温养脏腑;· 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

11考点11: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生长发育、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2.防御作用:主要是卫气的作用

3.温煦作用:温暖脏腑经络,保证其生理功能正常实现(我们的脏腑经脉就像花草树木一样需要阳光的温煦,而气就是阳光)

4.固摄作用:主要是脾气的作用,具有防止血液溢出血管,防止汗液等的过度流失

5.气化作用:实质上就是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涉及到变化的都属于气化作用)

12考点12: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1.血的生成:

①水谷精微(营气+津液)

②肾精(肾藏之精华)

2.血液的运行:

①心: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②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③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

肝主藏血,贮藏、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④脾:脾主统血,维持血液循环于脉内不致溢出

3.血液的功能:

①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②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2考点13: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 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

②气能行血

③气能摄血

2. 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生气

②血能载气

14考点14: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1.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2.交接规律: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头为诸阳之汇)

阴经与阴经交于腹部

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

(阳阳头,阴阴胸,阴阳在四肢)

3.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襄

(肥肠未批先尝,光身包饺单干)

15考点15: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

①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

①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5.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均起源于胞中。

14考点16:六淫的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③暑多挟湿

4.湿邪:

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黏滞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6.火邪: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火易伤津耗气

③火易生风动血

④火易致肿疡

17考点17:痰饮的致病特点

1.肺:喘咳咳痰

2.心:胸闷心悸,甚至神昏痴呆

3.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4.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5.咽喉:痰与气凝结咽喉,出现咽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18考点18:瘀血的致病特点

1. 形成:

①气虚:推动力不足

②气滞:气血运行受阻

③血寒:寒凝血滞

④血热:血热出血

⑤外伤

2.致病特点:

①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外伤肌肤局部青紫肿胀,固定不移

③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19考点19:邪正盛衰病机

1.由实转虚

2.由虚转实

3.虚实夹杂:实中夹虚:真实假虚证,大实有赢状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在外看为虚证)

虚中夹实: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

(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再外看为实证,如戴阳证)

20考点20: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偏盛:

阳偏盛:阳胜则热,具有热、动、燥的特点

阴偏盛:阴盛则寒,具有寒、静、湿的特点

2.阴阳偏衰:

阳偏衰:阳虚则阴盛,故阳虚则寒(虚寒)

阴偏衰:阴虚则阳亢,故阴虚则热(虚热)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会出现真寒假热,需要用热性药物,热因热用

阳盛格阴: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输布于体表四肢,会出现真热假寒,需要用寒性药物,寒因寒用

5.阴阳亡失:

亡阳:阳气突然性脱失

亡阴:阴液突然性丢失

21考点21: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气失调:

1. 气不足:又称“气虚”

2. 气行失常:

气滞:气机郁滞

气逆:气机上逆

气陷: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

气闭:气机闭阻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失

血失调:

1.血不足:又称“血虚”

2.血行失常:

出血:外伤、气虚、血热

血瘀:气滞、气虚、痰浊、寒邪、邪热

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津液耗伤: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22考点22:望神

1.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意义】预后不良。

【神志】精神萎靡。

【面色】晦暗无华。

【两目】目光晦暗呆滞。

【形态动作】呼吸微弱,消瘦,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2.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性好转虚假现象。

【意义】阴阳即将离绝,危候。

【神志】原来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

【面色】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红赤如妆

【两目】原来目光呆滞,突然目光转亮

【形态动作】突然能食

23考点23:望色

1.白色:主失血、虚寒证

2.黄色:虚证、湿证

3.青色: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4.黑色: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5.赤色:主热证

23考点24:望舌形

舌形主 病
胖大脾肾阳虚,心脾热盛,中毒(脾虚水盛,舌体就会水肿,也就胖大)
瘦薄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火旺把舌体的水分蒸干,舌体也就瘦薄)
裂纹阴液亏虚、热盛伤津、血虚不润(就像土地干旱有裂纹一样)
齿痕脾虚湿盛(常和胖大舌一同出现,因为舌体胖大,所以舌体抵住牙齿,出现齿痕)
芒刺热邪亢盛,血分有热(火太大,把舌体水分蒸干,就有刺状突起)

18考点25:问寒热

寒热类型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脉浮紧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面红,脉浮数风热表证

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发作,发无定时,口苦,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食半表半里证少阳证
发热恶寒,发有定时,头痛剧烈,多汗,口渴疟疾

但寒不热新病突然怕冷,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实寒证
久病体弱畏寒,面白肢冷虚寒证

但热不寒壮热高热(T≥39℃)持续不退,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里实热
潮热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 腹痛拒按,便秘燥结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阴虚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湿温病

低热日久,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或自觉发热气虚、阴虚、气郁、温病后期余热未尽

26考点26:问汗

问汗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神疲乏力、畏寒气虚、阳虚证,卫阳不固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潮热、颧红阴虚证
绝汗病危重,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躁扰烦渴,脉细数疾亡阳、亡阴证
战汗先全身战栗,继则汗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邪正剧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27考点27:问疼痛

问疼痛疼痛特点临床意义
胀痛痛处满,或兼痛处走窜不定气滞
刺痛痛如针,痛处固定不移血瘀
隐痛疼痛不甚,隐隐作痛,绵绵不休虚证
重痛疼痛有沉湿邪困阻
冷痛痛处寒,得温痛减寒证
灼痛痛处灼,喜冷恶热热证
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实邪阻闭气机(瘀血、虫积、结石、寒邪)
掣痛抽掣、牵引疼痛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28考点28:脉诊部位

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手右手
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统括膈以下至脐上
统括脐以下至足部肾(命门)

29考点29:常见脉象的主病

名称脉象主病
滑脉往来滑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脉来短小滑数有力,应指如豆惊恐、疼痛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痛证,痰饮
犹如牵绳转索寒证,痛证,宿食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细脉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气血两虚,湿证
浮细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反不明显虚证,湿证
沉细软而应指无力气血两虚诸证
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心肾阳衰及暴脱,阴阳气血诸虚

30考点30:心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共有症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舌象脉象

心气虚证心悸气虚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舌淡苔白脉虚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 虚寒证(病久体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或晦暗,舌质淡,脉弱)舌淡胖或紫黯苔白脉弱或结代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 多梦+ 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舌色淡白脉细弱
心阴虚证+ 阴虚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血瘀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牵引左臂内侧疼痛)+ 血瘀证之象(疼痛、面唇指甲青紫)舌紫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火亢盛证发热、失眠、心烦+ 吐衄+ 舌赤生疮+ 尿赤涩灼痛舌尖红绛脉数有力

31考点31:肺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常见症状舌象脉象

肺气虚咳喘无力,自汗+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舌淡嫩脉虚弱

肺阴虚干咳,痰少而黏+ 阴虚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舌红少津脉细数

风寒犯肺咳嗽咯痰稀白痰+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浮紧

风热犯肺痰少色黄+ 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有汗)舌尖红苔薄黄浮数


燥热犯肺咳嗽咯痰干咳痰少难咯+ 干燥症,兼表证、热证鼻咽口舌干燥)舌尖红苔薄少津脉浮细数

痰浊阻肺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胸满、呕恶苔白腻脉滑


32考点32:脾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共有症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舌象脉象


脾失健运食少腹胀便溏+ 运化乏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脾虚下陷证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脾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脾不统血证各种慢性出血+ 脾气虚证+ 血虚证舌淡脉细无力

脾阳虚证腹痛+ 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或晦暗,舌质淡,脉弱)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沉迟无力

寒湿困脾证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腻+ 寒象(寒湿)舌淡胖,苔白腻脉迟缓濡
湿热蕴脾证+ 热象(湿热)(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3考点33:肝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舌象脉象



肝气郁结证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胸胁或少腹胀闷疼痛,善太息(肝经循行部位)舌苔薄白脉弦


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 湿热证(小便短赤浑浊苔黄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寒滞肝脉证肝经所循行部位(少腹、前阴、巅顶)冷痛(疼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 实寒证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肝火上炎证头痛耳鸣,面赤烦躁+ 火热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吐血衄血,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证+ 上盛下虚,虚实夹杂 (眩晕,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肝风内动证肝阳化风证眩晕、震颤、肢体抽搐阳亢阴虚眩晕欲仆、头摇、头胀痛、肢颤麻木、步履不稳;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热极生风证火热炽盛高热、神昏、抽搐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血虚生风证久病血虚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爪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肝血虚证眩晕、目疾、手足动摇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 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淡白脉弦细

肝阴虚证目涩,胁痛,手足蠕动+ 阴虚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 脉细数)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脉象   血虚   病体   津液   干货   脏腑   阳气   晦暗   痛处   理论学习   气血   考点   阴阳   血液   疼痛   规律   中医   作用   基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