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释药——防风与防风现代疾病的治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防风《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生用或炒炭用。

性能: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和剂局方》);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外科正宗》);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心悟》)。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熄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地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药配伍,如升阳益胃汤(《脾胃论》)。若用于土虚木乘,肝郁乘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常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防风现代疾病的治疗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β-谷甾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3.临床研究:

3.1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白术(土炒)、白芍各15~20g,陈皮、防风各9~12g,粉葛10~15g,枳实6~9g,木香7~10g,甘草6~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5例属于中医肝旺脾虚者有效(陕西中医,2000,21(6):255)。

3.2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用蒲公英20g,夏枯草30g,菊花15g,黄芩10g,防风、荆芥各9g,煎汤外洗,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效(陕西中医,2000,21(11):486)。

3.3治疗面神经炎:以防风10~15g,羌活10~12g,甘草6g,组成防风汤,随证加味,治疗面神经炎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1998,29(3):32)。

3.4

:以苍术、白术、茯苓、白芍各10g,防风6g组成升阳除湿防风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眩晕有效(四川中医,2000,18(3):23)。

3.5其他:还可用治过敏性哮喘、产后阴肿、扁平疣、霉菌性阴道炎、雷诺氏病、脱疽、脑震荡、过敏性紫癜、砷中毒等病。


药师释药——防风与防风现代疾病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羌活   蝉蜕   荆芥   神经炎   角膜炎   外感   白芍   破伤风   白术   黄芩   独活   风寒   药师   风湿   中医   作用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