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将人体内的脏器分别对应了一个官阶体系的不同职能,比如“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神明;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治节;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化。

那么,肝胆是个什么官阶呢?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肝——将军之官

《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说明,肝是护佑国君(心为“君主之官”),平定诸乱的将军。

中医称“肝为血海”,也就是说,肝起着储藏并调节血液的作用,肝气只有升发并疏泄得当,血随气行,白天,精血及津液才能按照活动量的需要及时濡养身体,人才能筋脉通畅,关节灵活,思维敏捷,情绪舒畅,到了夜晚,人处于睡眠状态,这时,肝血才能进行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肝身为“将军之官”。一定是智勇双全,而不是有用无谋,所以,一旦将军不司职,整个体系必定会出乱子。同理,肝出了问题,不仅身体出现疾病,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比如,肝气升发太过,处理事情就急躁,办事草率,冲动,事后往往后悔,反之,肝胆的阳气不足,遇事就会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容易错过时机。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胆——中正之官

《黄帝内经》中对胆的描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司法部门,需要在是非之间保持不偏不倚,冷静中正的判断,并有果断的决断力。

平时我们常说一个人胆大胆小,指的就这个人胆的阳气足不足,胆气虚,遇事就容易被形容为“胆小鬼”,“胆小如鼠”,“闻风丧胆”,“吓破了胆”,“胆颤心惊”反之,一个人胆气很足,旁人就会赞许他“有胆有量”,胆识过人。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中国古代没有”忧郁症“这个病名,只是将“忧郁症”的一些症状,比如胆小,多疑,洁癖,善太息(常叹气)等归类为“胆气虚”。现代忧郁病的主要原因睡觉太晚,伤了肝胆的阳气。

从《黄帝内经》对肝胆的定义可以看出,物质身体的平衡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肝善谋虑,离不开胆的英明决断,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同济,勇敢乃成“。一个人若肝胆的气血充足,不仅精力充沛,做事有条不紊,效率高,而且,处理事情果敢,有魄力,而不会畏首畏尾,或意气用事。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肝胆不好,有哪些症状?

1、肝胆不好、看眼睛:如果肝气不通,肝火太旺了的时候,眼睛就开始出现问题,就会容易发干、发涩,所以在大寒这个节气上,很多患者朋友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眼睛,是不是有发干发涩,这就属于肝火太旺的一个表现 。

2、肝胆不好、看嘴巴:我们把嘴巴闭住,上下嘴唇之间,往里边一点这一条,是干的还是湿的。如果我们感觉到嘴唇的内侧发干的时候,这一般就属于肝火太旺了,肝气浮动,尤其是到了冬天,很多人这里冻得发紫,这就是肝郁。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3、肝胆不好、看虎口:我们的虎口,也就是我们拇指和食指指根的中间点。这个位置一般是粉红色、红润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大寒这个节气上,这里明显地发青。在手掌的反射区里面,虎口对应的这里就是肝区,如果这里发青的话,一般代表肝气不通,是肝火肝郁的表现。


《黄帝内经》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智勇双全看肝胆

结语:

肝胆不好对于我们的身体危害比较大,不仅会导致我们面色青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同时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其他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对于肝胆功能以及脾胃运化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肝胆的症状,一定要及时调理。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温馨提醒

1、图文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未涉及具体用药)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2、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3、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都可提出,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黄帝内经   肝胆   发青   中正   官阶   肝气   智勇双全   胆气   大寒   肝火   阳气   表里   虎口   症状   将军   不好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