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为了求心安,到五台山论道。

这一段确实是本剧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或许太久没有人跟他探讨佛法,或许他的修行还不够,在五台山之上,他显很急表达对于佛教的认识,于是他对大师说:“修为成佛,在求。悟 为明性,在知”。

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大师显然觉得一个凡人够自修自悟到这个程度,于是不慌不忙地问他:“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一口讲了很长的一段话,我个人认为这段话能够代表他所修到层次,我把它分为四个部分,解读如下:

一、“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丁元英认为,佛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人的觉性、自性或佛性,如禅宗所诠释的一样,人人都有佛性,但并非人人都是佛。也就是说,所谓的佛或觉性,在他那里,其实就是人的属性,而不是神。

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二、“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所说的“人相”,其实是指人的的外在表现,而这个表现,其实是由觉性为本体的。这个觉性,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自性本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但这个本心,你只有证到了它才显现出,证不到或错证,那就悟到本心(觉性或佛)了,也就无法成佛,了障涅槃了。

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三、“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一个修行者,只有证悟到本心(觉性),才不至执于幻象,才能称之为圆满,才算从人到佛的转变,否则,就还是人而不是佛。但在眼中,所谓的佛,是有止境的,即圆满已经到到头了,并非无量,如果是无量的话,那就是不是佛了。

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四、“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

丁元英认为佛教是讲究次第的,即针对不同的人(根器不同)而讲不同的法门,而这些法门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从精深处说,所谓的佛法、道法,探讨的是证悟天人之际,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法门,这些法门并非世间所有,也就是说,我们普通人认不清也看不懂的,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文化与认识极限,不有用人类的思维来思考。

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二、对于普通人而言,佛法的功效其实是倡导人行善、向善的教旨,因为天生就具有善恶分明的分别心,而由这分别心推导出来的各道德、规范、伦理等一系列的概念,构成了我们普通人赖以生存的文化。

正因为他有以上的这些认识,所以,佛门对于他来说,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不进不出。在他的潜意识里,成佛在于明心见性,而不于成仙或者得道,因此,他强调的是悟而不是修,因为修本身具有求的成分在里头,而成佛并不是告求而得到的。

为什么说成佛,不在于修?丁元英的这段话,让大师另眼相看

所以,我们通过这些话语,从佛教的角度看,他其实就像智玄大师说的那样,已经摸到得道门槛了,若是加以修行的话,还会有上升的空间,也就是说,他的境界,虽然已经上道了,但还没有觉悟,还达不到觉悟的最低果位,即初果阿罗汉。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来自遥远的救世》《心经》《金刚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天人之际   佛教   本心   金刚经   另眼相看   道法   精深   法门   佛法   善恶   普通人   门槛   圆满   也就是说   佛性   大师   文化   丁元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