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蛊”是什么?读完涨知识了

小时候,听老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我们那里有一位懂得放“蛊”的人,一到农忙时期,就喜欢给人放“蛊”。

而被放“蛊”的人,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跟他回家,然后自己去帮他种田,种完之后,就自己回家,啥事都没有。

民间文化:“蛊”是什么?读完涨知识了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故事,真假难辨——因为传说中那个懂得放“蛊”的人,我自己也认识,后来我问他,有没有人经常帮他免费种田?他只是笑笑,一副云淡轻风的模样。

再后来,我出到外边读书,有机会翻阅到更多关于“蛊”材料,反而让我不再相信那个让人“心向往之”的故事了。

那么,在民间文化中,所谓“蛊”,到底是什么呢?

民间文化:“蛊”是什么?读完涨知识了

其实“蛊”这个字,最初源于商代甲骨文 ,这个字的形象就犹如虫在器皿中一样——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噬,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就是“蛊”。

因此,“蛊”这一概念既可以引申为蛀虫、害人的邪术,又可能指人中蛊虫之毒以及蛊惑、迷惑等多种含义。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蛊”这个字,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开始有负面且具体的形象了,并让不明真相的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于是敬而远之。

但是,其实“蛊”这个东西,实际上并不神秘。

民间文化:“蛊”是什么?读完涨知识了

甚至可以说,“蛊”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或动物在死后,身体会腐烂生虫,当人们看到有虫子从人体内爬出时,就会认为此人的体内有“蛊”,又由于这些虫子大都具有恶臭之特征,于是口口相传,才会让人产生负面的误会,如在汉代时期,汉武帝刘彻就听信谗言,将太子在内的上万人迫害致死,于是后人就将这一事件称为“巫蛊之祸”。

当然,所谓“蛊”,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讲,即:

民间文化:“蛊”是什么?读完涨知识了

“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

大意是说,把多种虫子放入一个瓮中,让他们互相竞食,能够活到最后的虫子就是“蛊”。

因此,“蛊”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非常厉害的毒虫之意,而这其实也是古人为什么对“蛊”敬而远之,生怕沾上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见,“蛊”这个东西虽然可怕,但并非是不可解释的迷信,而是人们千百年来由于恐惧而不想去探究真相的缘故,才会导致只会敬而远之的结果。

民间文化:“蛊”是什么?读完涨知识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正是“蛊”的本义,至于开篇讲的那个故事,不过是人们道听途说的产物罢了,根本不足为信。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菜根谭》《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周易》《诗经》《左传》《曾国藩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菜根谭   李时珍   道德经   本草纲目   孙子兵法   周易   史记   柏拉图   论语   敬而远之   虫子   负面   真相   民间文化   全集   故事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