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什么不是用来愚民?读完涨知识了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尤其是汉代以后,各个朝代大都使用儒家文化之中的“仁与礼”来管理天下,于是让人们普遍接受儒家思想。

儒家为什么不是用来愚民?读完涨知识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儒家文化在宋代与明代时,逐渐发展成为宋明理学、心学以及后来的阳明心学,将儒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历代以来,人们对于儒家文化的批判,却从来未曾消停过,如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用来愚民的。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即:

一、从古代人们能够接受文化的程度来说,愚民之说,根本无法成立

儒家为什么不是用来愚民?读完涨知识了

在古代,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也就是说,普通人大都不识字,你想通过文化来愚民,根本做不到。

言外之意,儒家文化的“仁与礼”,针对的是帝王、大臣、士,最多再加上一个读书人。

我们看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他们周游列国,游说的对象就是君王,其目的就是让君王接受他们的治国主张,完成“得君行道”的理想。

所以,从当时人们能够接受文化的程度上说,所谓愚民之说,根本就不成立。

二、从儒家文化的内涵来看,愚民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儒家为什么不是用来愚民?读完涨知识了

历以来说,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孟子》之外,就是《大学》与《中庸》了,我们先看《大学》中的这段话,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以上这段话,几乎是后世儒家之人立身处世的标准以及理想。

儒家为什么不是用来愚民?读完涨知识了

但是,在这些话当中,我们看不到有关于“愚民”的任何只言片语。

甚至可以说,我们从儒家文化的内涵来看,却发现儒家文化竟然是告诉帝王、官员、士子要治理天下,首先要格物致知,要意诚,要心正,要修身,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这些内容,根本就不是“愚民们”能够理解得了的。

更何况从历代以统治者来看,他们行暴政,儒家就倡导仁;他们背信弃义,儒家则倡导信与义;社会礼崩乐坏,儒家就倡导“礼”。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宗旨,其实是对治社会出现的问题,纠正统治者扰乱社会的行为,跟愚民无关。

儒家为什么不是用来愚民?读完涨知识了

所以,综上所述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为什么讲儒家不是用来愚民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菜根谭》《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左传》《明儒学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儒家   愚民   士子   菜根谭   孟子   论语   孔子   其意   君王   统治者   儒家文化   社会   知识   内容   大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