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也会癌变,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抗癌管家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而得名,其约占消化道溃疡的99%。

消化性溃疡为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有资料统计,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壮年,胃溃疡的发病年龄较晚,平均较十二指肠溃疡晚10 年左右,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约为胃溃疡的3 倍。一般认为胃溃疡有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

胃溃疡也会癌变,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抗癌管家

一、消化性溃疡大部分可治愈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大部分可治愈;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约10%-15%的人并无症状发作,而多数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即:慢性、秋冬和冬春之交周期性发病的节律性上腹痛。


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节律性空腹痛,而胃溃疡常为餐后痛。部分患者平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而以大出血、急性穿孔为其首发症状。
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便往往可以确诊,而以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联合的内科治疗可使大部分病人获得痊愈。

二、反复发作的胃溃疡被确认为癌前病变

胃溃疡有一定的癌变率。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男性,反复发生且久治不愈的溃疡,对这种溃疡要高度警惕。其实临床上对于所有的胃溃疡都要进行病理活检,尤其是上述溃疡,一定要排除癌变以后才能进行抗溃疡治疗,以防误诊及延误病情。再者,胃溃疡治疗后还要进行复查,以观察溃疡的愈合情况及变化,调整治疗措施。


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会发生癌变,但反复发作的胃溃疡目前已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据我国文献报道,5%左右的胃溃疡可以发生癌变,这个数字目前有增高趋势,有统计最高达29.4% 的胃癌来自胃溃疡的恶变。
研究发现,胃溃疡癌变的患者占胃溃疡发病人数的5%~10%左右。一般来讲,发生胃溃疡癌变的患者多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溃疡边缘上皮细胞反复破坏与粘膜修复再生、化生、不典型增生,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
癌变一般发生于溃疡的周围黏膜,这些部位的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经反复破坏和再生的刺激可发生恶变。近年来由于诊断及检查方法的进展,发现局限于黏膜的早期胃癌可以发生糜烂和溃疡,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其组织面可以被继发性消化性溃疡所改变,这些癌性溃疡可以像良性溃疡那样修复,而且溃疡和修复可反复出现,病程因此可延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所以对胃溃疡应高度重视。

三、胃溃疡发生恶变有哪些信号?

1. 疼痛性质和规律发生改变:


胃溃疡的疼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呈烧灼样或钝痛,且疼痛的发作与进食有关,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出现,以后逐渐减轻。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规律性,变为不定时发作,或成为持续性隐痛,或疼痛性质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则应警惕为癌变的先兆。
2. 用抗溃疡药物无效:
虽说胃溃疡易反复发作,但平时服用抗溃疡药物后,症状一般能够缓解如果按常规服用抗溃疡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得不明显,甚至无效,就应该怀疑是癌变的先兆。
3. 进行性消瘦病人:
在短期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及进行性的 消瘦,体重减轻,则癌变的可能性极大。
4. 出现呕血和黑便:
病人近期内经常发生呕血或出现柏油样大便,大便潜血试验结果持续呈阳性,并且发生严重贫血,这些现象均表明,胃溃疡可能正在恶变为癌症。
5. 腹部出现包块:
胃溃疡患者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但是如果发生癌变,溃疡就会变大、变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触摸到包块。包块质地常较硬,呈结节状,不光滑。
6. 年龄45岁以上,既往有溃疡病史,近期症状反复,如打嗝、嗳气、腹痛、且伴有消瘦者。
7. 大便潜血阳性:

反复阳性,一定要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8. 其他:

胃手术后5 年以上,有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胃出血症状,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胀闷、嗳气、不适、乏力、消瘦等。

四、胃溃疡的发病诱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但已经明确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血栓药物,以及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心理和情绪波动、饮食的无规律性、嗜食零食、吸烟、饮酒、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肺气肿和乙肝等慢性疾病也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一定关联。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 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1)各种阿司匹林制剂: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形成。


(2)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
(3)解热镇痛药:如A.P.C,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
3. 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无酸无溃疡”。
4. 应激精神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5. 遗传因素:

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6. 胃运动异常:

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7. 其他因素:
如I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感染可能有关。肾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与。
总之,溃疡是可以有效预防的,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合理服用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把胃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一旦发生溃疡,要积极规范治疗并定期胃镜复查(即使溃疡痊愈也要定期复查),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癌变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胃溃疡   管家   胃蛋白酶   幽门   胃镜   胃酸   螺杆   消瘦   腹部   溃疡   症状   药物   患者   信号   因素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