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既遗传又传染?这3类人要小心,教你5招预防

常有糖友问好药师:“我有糖尿病,将来我的孩子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又不像流感一样会传染,为什么我确诊以后,我的家人也陆续得了糖尿病?”


这就涉及到糖尿病的“遗传”和“传染”。


糖尿病既遗传又传染?这3类人要小心,教你5招预防


糖尿病会遗传吗?


与其说糖尿病会遗传,应当说,它遗传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体质”


糖尿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是否发病并不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它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瑞典的科学家曾经对 15 万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 2 万名子女做过研究,结果发现:


如果某个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家里人得糖尿病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 2~30 倍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糖尿病,他的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更高,如果再加上某些环境因素(比如高糖高脂饮食、营养过剩、缺乏运动、肥胖、长期空腹饮酒)的作用,就会导致其子女比别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会影响婚育吗?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适婚年龄的小年轻患上糖尿病,或者有家族病史,会不会对婚育有影响?


影响是有的,但不是完全禁止婚育。


根据上海对1000多个2型糖尿病家庭的调查显示:


其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亲属中高3~4倍。如果父母双方都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虽非100%都患糖尿病,但发生率比较高;若父母中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相对较低。


如果夫妻双方都有糖尿病,那么下一代的患病风险会更高,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说,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无家族史的健康人婚育,但也并非绝对,通过后天积极的生活干预,也能降低后代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既遗传又传染?这3类人要小心,教你5招预防


那到底是2型糖尿病更容易有遗传倾向还是1型更容易?


英国有项研究:观察200对单卵双胞胎20余年后发现,其糖尿病的一致性(即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为90.6%,1型糖尿病为54.4%。


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可能要更强。


我们再看1个数据:

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之间,若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另一方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1.3 倍


糖尿病难道真的会“传染”给身边人?


糖尿病是怎么“传染”的?


糖尿病的“传染性”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染,它和我们熟知的流感和肺炎不同,它不通过病毒传播,而是和一家人“相似的生活方式”有关。


糖尿病既遗传又传染?这3类人要小心,教你5招预防


也就是说,糖尿病的“传染”也并非传染疾病本身,而是因为一家人都习惯了一种易感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做饭的烹饪方式,喜欢吃的菜,喜欢的口味……一家人中本来只有一个人有不太好的习惯,但在朝夕相处中,很可能把习惯传递给其他人。


这3类人要小心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自身生活习惯不好(常常吃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饮酒吸烟、睡眠质量差等等)

3、居住的环境中其他人生活习惯不好(比如夫妻)


糖尿病既遗传又传染?这3类人要小心,教你5招预防


虽然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病概率,但是它并非给命运打了死结。遗传无法改变,但多种环境因素才是触发糖尿病的重要外部原因。


一家人同吃一锅饭、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通常有同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要注意不要让不良习惯一直持续下去。


5招预防糖尿病


1. 健康饮食,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规律,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多吃五谷杂粮,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保护我们的胰腺功能,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


2. 适量运动,避免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力活动过少有可能引起身体发胖,两者互为因果都可以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因此适当的增加体力活动、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肥胖,这三者结合起来是有好处的,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

推荐运动:快走,太极,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注意药物影响


注意某些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不建议太依赖某些药物减肥,另外就是控制抗生素的摄入量,过量的抗生素可能会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4. 定期体检:留意身体状态


建议半年到一年体检一次,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朋友,查一查空腹静脉血糖水平,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既遗传又传染?这3类人要小心,教你5招预防


5. 保持好心情,好睡眠


日常注意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最好每天保证有6-8小时的睡眠为宜。


总之,对于糖尿病的“遗传”和“传染”,并非只能听天由命,后天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和家人一起告别坏习惯,和糖尿病说NO!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糖尿病   发生率   婚育   肥胖   糖尿病患者   药物   子女   也就是说   家人   小心   因素   习惯   身体   家族   风险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