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已发生脑卒中防止再发病人,均属于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范围。脑卒中从中医角度分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痰瘀阻络未发病型、阴虚血瘀未发病型、气虚血瘀未发病型、肝阳上亢未发病型、气滞血瘀未发病型等5种类型的舌脉象及症状者,目前虽未发生脑卒中,但极易突发脑卒中, 就属于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范围。可以通过辨证服用汤剂、辨证中药穴位敷贴、辨证服用中成药等方法,达到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中医治未病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出处

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已发生脑卒中防止再发病人,均属于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范围。脑卒中从中医角度分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痰瘀阻络未发病型、阴虚血瘀未发病型、气虚血瘀未发病型、肝阳上亢未发病型、气滞血瘀未发病型等5种类型的舌脉象及症状者,目前虽未发生脑卒中,但极易突发脑卒中, 就属于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范围。可以通过辨证服用汤剂、辨证中药穴位敷贴、辨证服用中成药等方法,达到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中医治未病目的。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预防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脑卒中的发生有它的早期表现,中医学把它叫做“中风先兆”,在这中是一个典型的老年病 ,病人多有10年以上的高血压或高血脂病史,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动脉硬化逐渐加重,在诱因的作用下(如情绪激动或劳累过度、感受寒凉、不慎滑跌等),如果把脑卒中叫做“已病”那么中风先兆就是“未病”。“未病”是“已病”之渐,“已 病”是“未病”之果,从“未病”发展到“已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里,年高体衰,脑动脉硬化,各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脑卒中而言可视为“未病”阶段。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脑卒中愈来愈具有年轻化的特征和倾向。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而中年人更是为了工作和生活水平而紧张忙碌,作息和生活无规律,心身处于极度的紧张和疲惫状态。现代的人越来越胖,而体质却越来越差。常可见才40岁上下的人,体重已严重超标,自觉倦怠、乏力,头痛脑胀,口苦恶心,无精打采,胸痛气短 ,汗出气喘,血压升高 ,若经全面体检常提示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肪肝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脑卒中年轻化的条件。这就是由于长期的恶性循环构成了“未病”的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在应激状态下必然发展成“已病”。其实,“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医者和患者都要很好地运用和理会“未病”与“已病”的辨证思维,树立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现代预防治疗学思想,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



总结预防脑卒中的中医治未病范围 历代对中风先兆的提醒


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我们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出属予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的范围。历代医学家有对中风先兆的论述。金元名医朱丹溪指出: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指出: “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列举中风先兆状34种 ,如“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等。

近代名医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列举了中风5种预兆:

①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

②其头目时常眩晕或常觉疼,或觉脑中昏馈,多健忘;

③胃中时觉有气上冲或呢逆;

④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睡觉中神魂飘荡;

⑤舌胀、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时欲眩仆、自觉头重脚轻。



预防脑卒中的治未病人群归纳

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我们结合古人的论述及现代医学的观点将以下4种情况列为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的范围:

① 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种族、家族遗传是不可干预的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 (特别是有房颤患者)、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患者。凡是有中风可干预因素的病人都是脑卒中预防的中医 治未病的范围。


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如有如下情况:

a、短暂肢体麻木多发于患者突然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多见于患者单手一指、二指或三指麻木,脚指麻木比手指麻木少见。

b、眩晕突发性原因不明的眩晕,眼前卒然出现昏黑一片,数秒后便自行恢复,这是中风最早警报信号。如金元时期医家朱丹溪说: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c、短暂肢体乏力临床中多见患者的一侧上肢或下肢软弱无力或周身乏力,或双下肢乏力, 或两足轻飘,行走不稳,状如脚踩棉絮。

d、短暂性视力障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阵发性发作,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其通常表现脑部血管已严重狭窄,是早期的中风预报信号。


③已发生脑卒中的病人防止脑卒中的再发。

以上3点是从西医角度来论述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的范围

浅谈中医如何治未病、防中风!(一)

④我们临床观察到常见的已发生脑卒中中医类型有痰瘀阻络、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等。


痰瘀阻络型

脑卒中病人常见症状和舌脉象为: 常有头晕、痰多喜吐痰、嘴唇瘀暗、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厚腻,脉滑。


阴虚血瘀型

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症状和舌脉象: 失眠、大便干结难解、五心烦热、舌质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


气虚血瘀型

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症状和舌脉象: 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自汗多、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薄白。


肝阳上亢型

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症状和舌脉象: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 ,心烦易怒、口苦咽 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痰瘀阻络型

脑卒中病人的常见症状和舌脉象: 肢体麻木疼痛,舌质暗有瘀点舌下络脉瘀张,脉弦涩。


我们观察到脑卒中从中医角度分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过程,具有以上5种类型症状及舌 脉象的人极易发生脑卒中,故具有以上5种类型舌脉象及症状的病人虽然目前未发生脑卒中但属于脑卒中预防的中医治未病的范围。



资料来源:[1]陈晓锋,徐英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中风预防中的运用初探[J].陕西中医,2008(08):1040-104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中医   脉象   量变   先兆   乏力   症状   病人   患者   麻木   短暂   危险   因素   常见   脑卒中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