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应该被我们铭记

中原一带历代是中国多灾多难之地。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河南爆发了一场遍及全省的大饥荒。但是,这场饥荒并不广为人知。作家刘震云曾以此为背景,写过一部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但影响力也仅限于圈内。随着当事人的逐渐离开人世,了解这场灾难的人将会越来越少。以至于这场灾难终将被遗忘。我们民族记忆的过滤器中,留下的常常是荣耀和辉煌。而那些被悄悄吹走的世界。却带着了成千上万个无辜的生命,化为灰烬,了无痕迹,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因此,趁着那惨痛的场面离我们还不算太远,温故一下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好处。

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庄稼几乎全部枯死。接着又发生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把仅存的庄稼吃了个干干净净。而此时,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者正在河南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军粮消耗巨大。有限的粮食必须先保证军粮供应,这下可苦了老百姓。到底苦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只有四千册的《1942:河南大饥荒》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难得的细节。

这本书中收录了当时报刊上的一些报道。和一些亲历者的回忆。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民营报纸。大公报对这一灾难的报道影响最大。战地记者张高峰从洛阳南行,经过密县、登封、临汝等,见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乞丐。灾民们扶老携幼,推着独轮车逃难。他在豫灾实录一文中写道。他们伸出的手竟是一根根血管。你在看他们的全身,会误以为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老爷五天没有吃东西了,他们的体力跟不上,吃饱了的人一个个迈着踉跄的步子,教部应哭无泪,无声无响的饿毙在街头。叶县一带的灾民正吃一种干柴,一种无法捣碎的干柴。一个老农说,我做梦也没想到,吃柴火真不如早死。

记者回到家中。人们把它当成在城里做事的人,都纷纷来向他求救。随后又进来一个白头发的老太婆,我一看,是村头的来旺婶。他一进门便哭得涕泪横流,他说他八九天都没有吃粮食了,今天早晨因为饿得实在难耐,想起儿媳卖走以后还有一个破枕头,里面装的全是谷糠,便把枕头拆开,弄了点儿谷脑,磨了磨,吃了以后立刻又吐又泻,说完还是哭泣。在疯狂的饥饿状态下,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四处可见。一个老头儿将家里的二亩地卖了,钱用了一大半,还剩下六十元。。他想,六十元用尽之后,也仍然难逃一死。死后连掩埋的人都没有,与其到时候被狗啃狼咬,不如现在早死,结果他出六十元请人把自己活埋了。而经真有人,因为呃,便贪图这钱把这老头活埋了。记者说道,这事如果不是说的有名有姓,我真不相信人间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饥荒面前,人类只剩下动物性本能,父母扔掉自己的孩子。一块面饼就能换一个黄花大闺女,谁也不敢拿这粮食在大街上乱走。抢夺粮食的骚乱时常发生。一个黄色的中年人追赶着一个头发雪白的老人,赶上以后,那老人便像风中的芦苇似的,按到地上。那瘦子一边打嘴里还一边骂着我,一条不,烧坏了,一个饼。那老头什么也不说,只死命地握着他手中的一块硬币。这时,一阵风似的从四周跑过来十几个人,有大人也有小孩儿,一起加入了这场争斗的漩涡。但他们既不是帮那老头,也不是帮那瘦子,十几双手上,把一条手指都传奇在老人手里的那块硬柄上。几分钟后,那块应秉成了碎末,被大人小孩儿连尘埃一齐吞进口中,瘦子光着脊梁丧头而去,老人昏迷不醒的躺在地上,鼻孔里流着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登封   老农   灾难   军粮   干柴   瘦子   灾民   饥荒   小孩儿   河南   庄稼   铭记   老头   粮食   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