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重在“心”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1—22日到来。所谓“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在这个时间段由于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这天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所以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养生,重在“心”


夏至养生,重在“心”

随着夏至的到来,人体的汗液会随之增多,容易使心气涣散。在中医中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意思为大量的出汗会让心气受到损伤,因此提出了“夏调心”这一养生观点。《黄帝内经》曾指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绪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心的功能一旦受到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都会被影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静心凝神。但夏季十分炎热,会让人不免心烦意乱,烦躁加剧,因此夏季养“心”就显得极为重要。那在夏至我们该如何养“心”?

1.调整呼吸整理情绪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曾提到过“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为在夏季也要像含苞欲放的花朵一般,保持神清气和,精神饱满,切忌发怒,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从而使身体的气机宣畅,这才是夏季的养生之道。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让身体的气脉通泄。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为小事大发脾气,以免加重甚至诱发“心病”。

2.夜卧早起,适当午睡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到了夏季可以适当晚睡、早起。晚睡,可指的是到晚上10点到11点上床睡觉;早起就是天亮时的五六点就可以起床了。夏至因为白天最长,天亮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可以增加午休时间,尤其是老年人在中午睡一会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夏至养生,重在“心”


3.多吃清淡的食物

夏至时期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应清淡不宜过于油腻,《黄帝内经》提到“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味过于咸,心气抑”,这指出了饮食过咸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现代营养学也认为,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蛋白质,而脂肪食品食用过多,易引起动脉硬化。所以夏至时要多以杂粮为食以寒其体,冷食瓜果应该适可而止,不能吃得太多损伤脾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宜少勿多,这个季节的饮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所以在饮食中可以可以多选用一些清淡且带点苦的食物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如芹菜、苦瓜、香菜等。

夏至养生,重在“心”


4.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

在夏季中的清晨或傍晚天气会比较凉爽,因此运动时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轻体力运动为宜。若运动过于激烈,会导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容易中暑。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如果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至养生,重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夏至   黄帝内经   阳气   心气   午睡   清淡   凉爽   炎热   损伤   年中   早起   夏季   情绪   饮食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