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 两季阳气盛,阳虚之人,此时养阳可得天助,这是冬病夏治中药敷贴的理论基础。

秋冬 两季阴气盛,阴虚之人需滋阴养液,四季均可补,为何以秋冬最佳?

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上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

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

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可见,无论是秋冬养阴,还是冬病夏治,均巧妙运用了天时之利,自然事半功倍。

下面我们来看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阴 阳 互 制

唐•王冰是从阴阳互制的角度来阐述的,春夏养阳是因为春夏阳气盛,从食物养生应该吃些凉性的食物,来平息过盛的阳气,不要使阳气太盛,让人来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

秋冬应该吃些温暖的食物,以此来避免寒凉。

就像现实生活中,夏天人们都爱吃冷饮、冰激淋,冬天爱吃火锅一样。

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 阳 相 生

明•马莳和清代的高世栻是根据全篇文章来立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化收藏。春夏养的是生长之气;秋冬养收藏之气。

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 阳 互 根

明•张介宾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来解释的,春夏是阳,为阴之根;秋冬为阴,是阳之根;阴阳互根互用。养阳不当,阴不能生;养阴不好,阳也不能长。如春夏伤于阳,秋冬则病,秋冬伤于阴,春夏就为温热之病。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学说的伏气发病学说就可以证明。

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 阳 盛 衰

清•张志聪从阴阳盛衰的角度出发,他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春夏虽然阳气盛,但春夏腠理疏松,阳气鼓动于外,阳随汗泄,而里边反而寒。应该借助自然界之力量来补充阳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有“夏月伏阴”之病。在我们的邻国韩国每年的三伏天喝人参乌鸡汤就是这个原理。秋冬养阴也是同样的道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都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之,养生不但要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还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来调整养生、保健、治病的方法。万万不可盲目的随从,本来就是阳虚、虚寒的病人,一看秋冬到了,就用养阴的药或食物,不但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还会加重病情,抱薪投火之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黄帝内经   秋冬   腠理   素问   集注   阳气   事半功倍   学说   水分   阴阳   生长   道理   角度   食物   浇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