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肾常用的三味中药

以下仅供学习了解之用,如要用药需向医生咨询后再使用。

1、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根据白术补气健脾之功效,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所致的纳差食少,便溏腹泻,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证。

治脾气虚弱,食少神疲常与人参、茯苓等同用,以益气补脾;

治脾胃虚寒,腹满泄泻常与人参、干姜等同用,以温中健脾;

治脾虚而有积滞,脘腹痞满,常配用枳实、陈皮,以消补兼施。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还用于脾虚水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痰饮常配用桂枝、茯苓等以温脾化饮,方如苓桂术甘汤;治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等以健脾利湿,方如四逆散。

白术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也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之汗多等,可单用为散服,亦可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

根据白术补气健脾安胎之功效,还用于脾虚气弱之胎动不安等,常配砂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 克。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2、麻黄

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媵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之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方如麻黄汤。

麻黄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效,所以还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方如三拗汤。

此外,麻黄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方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方如麻杏石甘汤。

麻黄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也用于风水水肿,对风寒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石膏、生姜、甘草、白术等。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的作用,还用于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 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3、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脾、肾经。

功效应用∶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茯苓能健脾补中,故可用于脾虚诸证。

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方如四君子汤;

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方如苓桂术甘汤;

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同用,方如参苓白术散。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也用于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之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

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等同用。此外,根据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之功效,还用于心悸、失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方如归脾汤;水气凌心之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生姜等同用,方如茯苓甘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宣肺   泽泻   燥湿   麻黄   白术   桂枝   补气   茯苓   脾胃   风寒   甘草   生姜   水肿   功效   不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