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阳明心学总汇,中国近代哲学的最高境界

《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的哲学著作集,王守仁,本名王云,自号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二十八登进士第,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等职,他是文人领兵打仗的特殊人物,因镇压农民起义而受到朝廷重用,晚年讲学,弟子众多,他的学说在晚明时期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后人编为《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哲学代表作。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卷中是王守仁写给别人的七封信,卷下是一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摘录的朱熹的三十四段话),全书由王守仁的门人徐爱和钱德洪编辑而成,该书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研究王守仁思想的主要资料。

《传习录》继承了陆九渊“心学”思想,对“心学”体系进行了加工论证,谈到了心与物的关系,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他指出耳、目、口、鼻、四肢尽管可以有不同的感觉,但都必须作用于心才能产生,他说心是感觉的主宰,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任何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如果不用心便不会产生知觉,也不会意识到这个事物的存在和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人心不在焉时,眼前出现的一切都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仿佛没有看见一样,王守仁把这种现象加以夸大和绝对化,认为事物是不能离开心而存在的,他说深山中的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还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理”是一种作用,没有心去感觉物,物本身就不存在了,哪里还有什么“理”。

《传习录》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良知”就等于心,是万物的本源和主宰,就是“天理”,这天理就是人心中的先天具有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就是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过程,针对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王守仁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时格物”,物不在心外,因此格物也就是闭门修养、体悟本心,“致良知”时心所具有的作用,也是认识追求的目标和评价认识的标准,是一系列的伦理标准,“致良知”的目的是实践封建道德也就是“行”,王守仁认为不应该把知和行分成两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要认识到就会有相应的行动,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类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性,便把意识和人类的活动看作是统一的,他的这种观点也体现在生活之中,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他从事讲学,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以“破心中贼”为根本目的,《传习录》中阐述的心学观点,“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时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但是它们同时又是讲道德观的正确性、永恒性以及宣传和执行这种道德观的方法,因此又可以说成是一种道德哲学,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原生特点。

《传习录》卷下的后半部分时《朱子晚年定论》,它是王守仁从朱熹的书礼中,搜集了一些于自己的意见相类似的片段后汇编在一起的,王守仁以此来说明朱熹晚年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完全一致,这样既肯定了他自己的观点,有打击了朱熹思想的垄断地位。

《传习录》中阐述的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对后世哲学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他在书中讲要求理于心,蕴含着强调主观意识、自立精神、不依赖他人、不迷信权威的观点,这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凝固的程朱理学都起到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对封建时代的一些改革家、思想家、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当今企业家管理经营理念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王守仁只强调道德不重视知识,只重视直觉内省而忽视理性思维,这些又给后人带来消极影响,不管怎样说,和古代思想家相比,王阳明心学代表中国近代哲学的最高思维境界,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哲学   农民起义   朱熹   道德观   人心   天理   学说   良知   晚年   总汇   封建   中国近代   道德   观点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