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欣赏,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称其为“史学界最初有组织之名著”,实不过誉。

关于《国语》的作者,过去一般认为是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左丘明撰作《左氏春秋》,又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这种说法自宋代以后就不断被人怀疑和否定,《国语》是一部汇编之书,它仅仅记载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每一个国家所记史事详略不同,写法各异,不像出自一个人手笔,很可能是当时各国的史官记下来以后,后人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整理、加工、润色而成,《国语》的最后成书,应该是由战国时期的学者完成的。

《国语》全书七万余字,共二十一篇,内分《周语》三篇、《鲁语》二篇、《齐语》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周语》二篇,所记史实,上起公元前九百六十七年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公元前四百五十三年三晋分家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多年历史,它所记载西周史事较少,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史实,是我们研究春秋史乃至上古史不可或缺的典籍。

《国语》最明显的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它往往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辞议论来反映历史事件,这与《左转》以记事为主的特点大相异趣,譬如“邵公谏厉王弭谤”一节,记周厉王凶残暴虐,一意孤行,拒不纳谏,“里革论君之过”一节,主张君主应关心民事,怜悯百姓,“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论其必亡”一节,谈统治者聚敛财报和名马必然遭至败亡,“勾践灭吴”一节,反映越王勾践用文种、范蠡之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打败吴国的经过等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理充分,人物性格鲜明,只是《国语》偏重于记言,取材零散,缺漏甚多,远不如《左转》那样完整、系统、可靠,但二者言事相参,可以互证,有无相备,可以互补,后人把《左转》和《国语》看作姐妹篇著作,称《左转》为《春秋内转》,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并非没有道理。

《国语》首创国别体这种体例,在历史编撰上是有其突出贡献的,这种以国为记事单位,以时间先后排列材料的体例,对后世史书的编撰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战国策》便是分国编排的,《三国志》、《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虽然是纪传体,却分明是分国编写的,《史记》的《世家》、《晋书》的《载记》,明显地受到国别史这种体例的启发,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六家二体”之说,把《国语》称为“《国语》家”,与《尚书》、《左转》、《史记》、《汉书》并列为六家,足见其重视程度。

《国语》所反映的进步思想虽不如《左转》鲜明,但精彩之处也不少,如祭公谏穆王伐犬戎说“先王耀德不观兵”,邵公谏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比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些都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从文学成就说,《国语》虽然不具备《左转》平实严谨,言简意赅,逶曲叙事的突出特点,也没有《战国策》那种纵横捭阖,妙趣横生,设喻言理的高明技巧,在刻画人物上更不能和《史记》相提并论,但它仍不失生动风趣的篇章词句,无愧于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国别   晋书   勾践   史记   上古史   甚于防川   国语   战国策   体例   西周   史实   史学   史书   中国古代   鲜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