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汗后变证背后的逻辑

太阳病发汗后出现的变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卫气被消耗,卫气虚,所以全身怕冷,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助阳生。

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卫气消耗大,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后产生的精气,精气消耗大,心脏获得精气减少,有个短期内心阳不足的表现,则心下悸,故用桂枝温通心阳。

如果病患本身就是心肾阳虚的少阴病体质,肾阳虚则肾精储备不足,供给心脏不足,心阳也虚,发汗后心肾进一步阳虚,那就是后面的真武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用汗法后出现大汗淋漓,全身津液丧失,出现轻度脱水症状,这里是烦渴,是热盛阴伤的表现,是太阳病转属阳明病,用白虎加人参汤,滋阴泻热。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用汗法后出现大汗淋漓,全身津液丧失,出现重度脱水症状,如少尿甚至无尿、四肢肌肉紧缩而屈伸不利,是太阳病转属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如果进一步发展,出现气随津脱,头晕、四肢开始厥冷、倦怠嗜卧,低血压等,是休克的症状,用独参汤或四逆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如果仲景把“太阳病”借代“外感病”,这种病人很可能本来就是心肾阳虚的少阴证病人,本不该用汗法,却强用汗法,阳气与津液被调动,形成向上向表的趋势,发汗后而心肾进一步阳虚,可出现两种情况:1.阳气被强征至体表补充卫气,仍不够消耗,形成卫不固表的桂枝加附子汤证,较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病情更重;2.津液被强征至体表,津液向上向表,水饮凌心则头眩心悸,肾阳虚衰,气化不能,水湿下注则下肢水肿,这是心肾两阳皆虚,为真武汤证。

脾胃运化水谷后产生津液,一部分津液参与日常代谢,一分部津液被肾脏气化后形成肾水而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太阳病大汗、误吐、误下造成津液丧失,消耗的是参与日常代谢的津液,津液首先产自脾胃,这里消耗的就是消化道中的津液,脾胃阴伤,则化燥。脾胃代偿一下,增速生成津液,需要加快腐熟水谷,则化热,最终脾胃化热化燥,形成阳明病,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若脾胃加快腐熟水谷生成津液,仍然跟不上消耗,消化道的津液进一步消耗,可造成痞满燥实则为承气汤证。

脾胃中的津液不够消耗时,会消耗储备的肾水,形成少阴病,此时肾水不能制约心火,为黄连阿胶汤证,期间也包含脾胃化热化燥的状态。

当脾肾阳虚,精气产出和储备均不足,心火来源减少,心阳虚衰,则心脾肾三虚,太阴少阴合病,为真武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解表,但卫气力量还是稍差一筹,尚未完全战胜风寒,有部分风寒残留,出现“形如疟”,类似于间歇热这种症状,可立即予以小发汗解之。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太阳病发汗后未愈,反而造成胃中津液丧失,形成阳明病。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仍有身疼痛,说明寒邪未解,但发汗后脉中津液丢失,脉变沉迟,加白芍人参养阴,加重生姜宣肺散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洪大   太阳   附子   津液   桂枝   心火   芍药   阳气   精气   脾胃   甘草   人参   大汗   症状   消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