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 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前言

很多同学说,跟林杰老师在一起,即使没有被他动手治疗,就是待着一起站站桩,打打坐,或者听他聊聊天都会有被 “养到了”的感觉,如同被充满了电。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以下聊天,你有没有被“养”到呢?


懂了道理,你就知道什么是取舍

同学:您参访过上千位高人,是怎么判断对方的修为如何、医术如何?毕竟,在短短的交流中,不可能完整观察他治病的整个过程,也不可能获取他治愈率的大数据。

林杰老师:无论对方有多少本事,他的心智模式会展现给你。聊几句话,就可以知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什么段位上。如果他连心智模式都有问题,后面就不必谈了。如果正确,就进一步去了解他的生活模式和他所依赖的治疗模式。神、气、形就是我的三把椅子,判断一个人,就是拿出这三把椅子,看他坐在哪一个位置上。

其实,所有我们认为已经悟到了什么的人,或者说修为很高的人,他首先是没有“我执”。他会表述他的观点,但他不会以为“我才是唯一正确的”。如果他一直强调“我这个东西有多好”,就是有“我执”。他可能找到了某一个状态下的东西,但还不能代表大道。

林杰 | 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同学: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各种经典的文本、各种名师开示的视频,网上非常丰富。但选择太多,尤其是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身边会有太多“术”的东西涌过来。我们怎么选择切入的那个点?

林杰老师:每个人兴趣爱好不一样,年龄性别不一样,体能与感知力不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法无高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四大名捕》里面诸葛小花的故事。诸葛老师教徒弟,其中一个徒弟学到了六十四招的剑术,练来练去,只有四招是他随时能用上的,跟他生命息息相关的。老师说,这四招是你终生可用的,其他六十招我就取回了。并不是那六十招不好,而是那六十招“不是你的”。

其实明白道理以后,拿起针可以治疗,拿起刮痧板可以治疗,拿起这个茶杯也是治疗,空着手也可以治疗,不需要为形所拘,明白道理最重要

开中药也讲究理、法、方、药,理通了,方法自然就有了。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学会某一种技术,但每个人都需要明白一点道理。道理一旦明白,很多方法都可以。比如现在我感觉到冷,我可以回房间、可以加一件厚衣服、可以烤烤火,还可以晒晒太阳……都是方法,知道“此刻我需要取暖”这个道理和大方向,很多方法都可以用,不是一定要采取某种方法才可以。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是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其实,当你用心去看,你就是神

同学:对待经典,我们常常是把它放在恭敬处好好地供起来,然后敬而远之。没有去用心好好亲近。

林杰老师:把它恭恭敬敬供在那里的时候,就有距离了,“敬鬼神而远之”。其实,当你用心去看,你就是神。

以前我在大海上始终是有恐惧感的。每次坐游艇,都找不到放松的感觉,总担心这么小的游艇会不会被那么宽的大海吞没。有次去度假,我突然想,这么多人爱游艇,肯定游艇有让人放松、愉悦、享受的地方,我为什么享受不到呢?就这一念之间,我突然之间就放松了,我发现,海水绝对不会淹没游艇,其实,它是在托起游艇。那天我就坐在船边,让海水拍打我的脚底,那个感觉很棒。


林杰 | 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还有一次带孩子去迪士尼,孩子要我陪他坐过山车,我最怕过山车,但孩子说,老爸你不勇敢。为了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勇敢,我只好硬着头皮坐上去。我也是这样想:这么多人喜欢过山车,为什么我不能享受一下这种感觉呢?也是一转念之间,突然找到那种享受的感觉了,坐在上面像是鸟在飞起来,我没有任何恐惧,而是觉得:太好玩了,太刺激了!

往往恐惧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感觉。当我们放下恐惧的时候,就是充满爱和喜悦的世界


成长的喜悦是非常重要

同学:我想问一个关于我自己的问题。根据我们刚才的聊天、交流,您觉得我的能量有什么不平衡的地方吗?

林杰老师:你思考问题想得比较远,所以你整个状态里面少了一块。现在你的心神在想问题,没有完全在感知自己。试着不去想任何问题,如同《道德经》说的“弃圣绝智”,你什么也不去想,这样过上一两周,能量就平衡了。

你学习任何一种方法,一定要觉得,这个方法是用来帮助自己的,是让你享受的,而不是枷锁。一旦你感觉有束缚感、枷锁感,就赶紧放弃。

其实没有一个什么境界是你要追求的。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方向、没目标”。如果有目标,你会被目标所缚,心有所住,等达到目标就一下泄气了。

借用现在一句流行语,“成长比成功重要”,就往目标的方向走,什么时候到达不重要。成长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从来也不追求“我要达到什么状态”,就是往那个正确的方向走。中国人谈道,也都是讲“几近于道”,几千年来没有谁说“我合于大道”。不断地靠拢,就是非常美好的状态,有成长的喜悦


林杰 | 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同学:您被称作“中医开关手”,这个称号是因为您的外治手法非常巧妙。但手法背后是整个人的能量状态、生命状态在支撑,而非仅是技术层面操作吧?

林杰老师:对,所以我带“临床医生”这些学生的时候,是需要给他们“洗脑”的,因为他们做了几十年的临床,有很多固定的观念和条条框框,这些会阻碍他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把这些都打破,然后让他们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做医生,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近十年来没有学新的技法或者针法,但一直在进步,在提升。因为心能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心的高度决定了手法的高度。技法是随心而化,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让人“每逢大事有静气”。遇到各种变故,都可以当下静下心来,理智地分析,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是我们学中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把它当作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自身修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定要治什么病。治病不是目的,是附带产品。


林杰 | 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同学:有点像宗萨仁波切讲的“俯瞰轮回”的视角,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能看到它背后有更宏大的东西,就不会那么执着,抓得那么紧了。

林杰老师:一切现象都是我们有意的截屏,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种情况出现,只是看你愿意选择哪一段截屏出来而已。把它放入河流中的时候,其实不值得一提。就像一个疾病,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你对疾病的看法是你不断地用你的意识去截屏的结果,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所有的东西,用佛家的话来讲,叫“众缘合成”,众多的条件具备的时候,才出现这么一个相。你增加或者减少一个条件,就全然不是了。所以,我们医生所做的,无非就是增加一个条件或者减少一个条件,那个相就改变了。

我讲的课程里面分为三部分,我称为三把椅子,一是调神,二是调气,三是调形。其实这三者也不能截然分开,这样说也是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很有“精气神儿”,精,就是物质基础,如同房间的钢筋水泥,钢结构还是木结构。气,是能量之间的流动,是把物质基础砌成这个样子或者那个样子。神,是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判断。信息最重要,信息错了,后面所有的东西都错了。

拿杯子的这个动作,首先是一个意念的产生——“我要拿杯子”,是神动,神动调动气血到手上来,手因气血的驱使动起来,去拿杯子,形就变了。从神动到气血动到形动,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任何一种治疗,无非是调神、调气、调形,没有其他东西。对我来讲,所有的病名都只是一个代号,不是真实的。代号会给我们提供相应的信息,我们再根据信息做出相应处置。


林杰 | 传统文化或者中医,表达的一种心智模式,让你知道取舍


同学:有的病人在生病期间会特别积极的求医问药,但没打算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和生活方式,只想尽快消除各种不适的症状,赶紧治好病赶紧回到之前的生活状态中去。这样的病人,是不是不容易治得好?

林杰老师:这样的人,始终在治疗的路上,不是真心地想找回自我,找到本位。当他自己不愿意的时候,医生是孤掌难鸣的。治疗是医患之间的互动,医生和疾病都是病人的朋友,帮助他回家。艾灸、拔罐、针刺、中药,其实都是不同的方式,让病人的心得到安抚。

同学:建立这样的一个观点,也许对一个中医爱好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比学几个技法还重要。

林杰老师:是的。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心智   中医   模式   过山车   游艇   传统文化   道理   状态   医生   目标   东西   同学   感觉   老师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