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妇人杂病类 合谷—三阴交

【单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又因穴在拇指虎口两骨之间,故又名虎口。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为本经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原穴与三焦有着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是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热、清泄肺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牙关紧闭、口眼 斜、神志失常、经闭、痛经、手指挛急、风疹块(荨麻疹)。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妇人杂病类 合谷—三阴交


三阴交,又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为足太阴脾经经穴。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命名为"三阴交",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证(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肠鸣泻泄)、泌尿系统病证(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频数、遗尿)、生殖系统病证(早泄、遗精、阳痿、阴茎疼痛、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带下)。另外,还可治头昏、头晕、失眠、健忘。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妇人杂病类 合谷—三阴交


【伍用功能】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过,为本经原穴,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热,清泄肺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本经络穴,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效。

合谷以理气为主;三阴交以理血为要。二穴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行气活血,调经催产之功益彰。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诸症。

2.滞产、胞衣不下。

3.缺乳。

4.不寐。

5.冷嗽(急、慢性气管炎)。

6.痹证(坐骨神经痛、手足麻木等症)。

【操作法】

合谷:①拇、示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放在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之处是穴;②拇、示两指并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③拇、示两指张开,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直刺0.5~1.2寸。

三阴交: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直上4横指(一夫)处取穴。从内向外直刺0.5~1寸,针感向足底、膝部放散为宜。

【经验】

合谷—三阴交伍用,出自《针灸大成》:"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然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为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而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按:近代实践证明,合谷、三阴交对生殖系统有着明显的作用,如孕妇临产针之,能使子宫收缩加强,从而可以缩短产程,加速胎儿娩出。

《杂病穴法歌》:"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席弘赋》:"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需针泻三阴交。"盖冷嗽一症,多由外感风寒,邪入肺俞,肺气失宣,以致咳嗽气短,咳吐清稀痰,胸膈不舒,食欲不振,消化无力,面色恍白,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妊妇滞产案例

刘某,女,28岁,1999年3月21日诊治。

主诉:分娩无力1天余。

病史:患者初产,宫缩已3天,宫口开全,但全身疲乏,宫缩无力,胎儿不能娩出已近1天,产妇拒用产钳,故要求针灸协助分娩。

查体:体格中下,营养尚可,心肺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滑,重按力弱。

诊断:滞产(子宫收缩乏力),气滞血瘀型。

治则:行气活血,理胞催产。

取穴:合谷、三阴交(双)。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胎儿顺利娩出。

按语:子宫收缩乏力是指分娩时,子宫收缩欠佳,产程过长,胎儿难以娩出。其原因有:①初产妇人,精神紧张,临产时发生不规律宫缩,增加了产妇的疲劳,以致产程过长;②多产妇则因子宫肌肉间纤维组织增多,肌肉萎缩而失去弹性,因此宫缩无力;③其他原因,如骨盆狭窄,胎位不正,应用镇静剂或麻醉剂等。属难产的范畴,如《诸病源候论·难产候》说:"产难者……致产道干涩,产妇力疲……"《胎产心法》说:"素常虚弱,用力太早,及儿欲出,母已无力,令胎儿停妊,产道干涩,产亦艰难"。该例产妇系产程过长,用力过早,损耗气力,以致气机不利,血滞不行,而成滞产。故取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三阴交,以调三经之经气而理胞宫;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调气机而动产。二穴合用,调气机、活血脉、理胞宫而助产之力益彰。

子宫出血案例

孙某,女,42岁,小学教师,2000年11月28日往诊。

主诉:前阴出血半年余。

病史:半年前因行经期间操劳过度,以致前阴出血,淋漓不断,延续半月余尚未干净。近1周来,忽见出血加重,状如注下,甚则不可站立,伴有头昏眼黑,全身乏力等症。家人心急如焚,无可适从,经友人介绍,应邀出诊。

查体:面色苍白,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

处方:合谷、三阴交,隐白(双)。

操作:合谷、三阴交,毫针刺入用补法,隐白,麦粒灸,灸5壮。针灸并用,病有转机,施治1次,出血量锐减,又治2次,出血停止,气短神疲诸症均减,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加足三里,针刺用补法,又治5次,以资巩固,为善其后,嘱早服养血归脾丸一丸,晚服脾肾两助丸1丸,连服1个月。1年后因关节病前来就诊,告云:子宫出血未见再发。

按语:该例为脾虚气陷,统摄无权,遂有前阴出血,久久不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补合谷,补气摄血而止血;脾统血,脾虚则统摄无权,补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之功能;隐白为脾经井穴,以艾灸之,是为振奋脾之阳气,增强统血摄血之效,诸穴参合,共奏补气摄血,养血调经之妙用。

三阴交、合谷伍用,李世珍先生经验颇丰,他用于治疗崩漏,缺乳,痹证(坐骨神经痛),手足麻木(肢端知觉异常),虚劳,不寐等症均有良效。仅录不寐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失眠案例

王某,女,62岁,干部。1989年4月初诊。

主诉:失眠4个月余。

病史:6个月前患泄泻,并见腹胀食少,在当地医院服用中药20余剂治愈。但又出现失眠,伴有心悸心慌,头晕眼花,易于疲劳,气不接续,前来就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诊断:不寐,气血亏虚、血不养心型。

治则:补益气血以安心神。处方:合谷(双)、三阴交(双)。

操作:针刺合谷、三阴交用补法。隔1~2天针治1次。五诊后,失眠有所好转;十一诊后,失眠及伴有症状悉愈。

按语: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阳气由动转静时,即为入睡状态;反之,阳气由静转动时,即为清醒状态。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至静而之动,则寤"。大吐、大泻、饮食、劳倦等伤及脾胃,致使胃气不和,脾阳不运,食少纳呆,气血化生的来源不足,无以上奉于心,亦能影响心神而致不寐。如清·郑钦安《医法圆通·卷二·不卧》所说:"因吐泻而致者,因其吐泻伤及中宫之阳,中宫阳衰,不能运津液而交通上下"。该例系泄泻日久,耗伤气血,加之纳运不佳,化源不足,更致气血亏虚。虽然泄泻、腹胀、纳呆治愈,但气血虚弱没有恢复,出现失眠。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为其本,故用补益气血以安心神之法,针补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补气要穴),配补肝脾肾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血证要穴三阴交,二穴相配,共奏补气安神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妊妇   掌骨   崩漏   按语   国医   太阴   补气   阳气   脾胃   虎口   产妇   气血   胎儿   心神   妇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