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随着辽宁省、黑龙江省等省份先后宣布采用新高考模式,大家关注的“新高考”真的要来了。

虽然在2021年高考期间,实施新模式的省市数量不多,但估计在2022年,将超过七成的省市,都将采用新高考的模式。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新模式能够更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但是一些“隐性歧视”,却让一些教师感到非常难过。

甚至对职业迷茫,纷纷想要转行。那么,在新高考模式来临的时候,学生该如何选择组合呢?


“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新高考模式让2科老师陷入“生存难题”

新模式下,高考生可以选择12个组合,但这种选择最佳组合的方式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麻烦。

据数据显示,不同的组合分数虽然相同的,但是面临的专业选择却是大大的不同。

其中,传统理科三门专业的选择,能够报考97%的专业,但是传统文科三门专业的选择,只有不到50%。

这就意味,如果在新模式下,仍旧选择文科“老三样”,将会有一半的学校或者专业无法报考。


“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要选择文科的专业,是一定要选择历史的,如果选择了历史,就意味着放弃97%的专业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类教师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选择了别的科目,有的文科类老师直言,甚至希望自己能够转行。

历史老师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

正如前面提到的,历史和物理是学生必选的两个科目,如果想要以文科为主,或者真的讨厌物理的学生,就只能选择历史,那么,面临的专业选择就非常少。

而根据2021年的高考,物理方向考生的选择远远多于历史方向,而且,录取分数也要低于一些选择历史的学生。


“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因此,可以预见,将来选择历史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历史教师的供应也将出现饱和的情况,对于这个职业的发展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然,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政治老师也“深受其害”

政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课程,学习时间很长,但政治不仅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还有很多开放式的话题,所以学生们大多数对这么课程“不感兴趣”。

再加上政治得高分可不容易。由于以往的文科模式,很多学生对政治不在行,所以现在能够选科,学生们自动就会避开政治。


“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然而,这不代表政治科目就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想要申请一些政治类专业、特殊专业,比如警校、军校的时候,政治是必选科目,如果选择物理专业是无法报考的。因此,学生们千万不要想当然选择专业,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

自主性选择组合,虽然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但它对学生学习主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进行了考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测评。

因此,在选科目组合时,学生要注意选好自己擅长的科目,避开竞争激烈的科目,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一个课程,就想当然选择这个课程。因为经过赋分后,反而优势的学科却变成了“劣势”,到时候就“欲哭无泪了。

如果相当然地想要有更多的专业选择,而不是因为学科优势,选择物理科目的话,还是不建议这样做的。

虽然历史方向的专业选择少,但不是没有好专业。除非想要报考医学类、技术类专业,否则,足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新高考”模式来袭,几家欢喜几家愁,这2科老师可能面临转行

面对新高考模式,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做?

虽然新高考模式让历史和政治教师们,身边变得尴尬,但是并非没有学生选择。只要教师仍旧像以前那般教学,自然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关注,让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这两门课程。

更重要的是,历史和政治专业要面向新高考模式进行调整,不要再局限于现有的科目内容,而是通过结合更多的专业信息,让学生明白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未来报考存在的价值。

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自然,家长们也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找到最适合的科目,这对于考生来说,才是最好的方式。

【今日话题】

新高考模式中,哪个组合更加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合时   老师   模式   组合   科目   考生   兴趣   物理   政治   课程   教师   更多   体育   学生   历史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