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阅读突破」第三篇:《苏轼少时》

2021年广州中考跟省考接轨,将以附加题的形式考查名著阅读,分值为8分,比往年在该模块的考查分值5分有所上升。

新增设的8分附加题,让我们语文拿高分,甚至拿满分都是可以实现的。位于110-120分数段的同学,加上8分的附加分,语文可以冲击满分,进一步增强语文的优势;位于90-110分数段的同学,利用附加题加分,有望迈入高分段。

为了让大家更好复习备考,小编老师推出中考的课外文言阅读系列,第三篇是《苏轼少时》,选自《宋史·苏轼传》,部分题目有改编。

「中考课外文言阅读突破」第三篇:《苏轼少时》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①洵:指苏轼的父亲苏洵。②范滂:东汉人,以清节闻名,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③修:指欧阳修。④梅圣俞:北宋诗人。

1.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茅庐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中考课外文言阅读突破」第三篇:《苏轼少时》

【参考答案】

1.A(例句和A项“顾”意思都是“难道”;B项,“回头看”;C项,“环顾”;D项,“拜访”)

2.B(①“比”意思是“等到”;②“比”意思是“靠近”)

3.CD(例句“以”用法是:介词,表凭借。A项,表因为;B项,介词,把)

4.C(原文只有欧阳修的评价: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青年”在原文更是缺乏依据)

5.(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闻:听闻;辄:就;要:要义)

【参考译文】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中考课外文言阅读突破」第三篇:《苏轼少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宋史   加分   介词   礼部   例句   要义   少时   文言   东汉   出人头地   课外   满分   古今   成败   句子   中考   春秋   语文   母亲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