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近来,全网掀起“姐姐浪潮”,前有真人秀《乘风破浪的姐姐》抢占话题C位,后有电视剧《三十而已》席卷收视榜单,昨晚,又有新开播的女性纪实访谈节目《女人30+》聚焦30+女性,引爆一系列热门女性话题。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那么问题来了——小花环伺争芳,姐姐们凭什么能一跃成为当下顶流?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30+的女人们

为何突然站在了“风暴中央”?

事实上,30+女性圈层的崛起,并非一日之功。

从前,影视剧对女性的塑造大多追求“少女感”,无论市场供给还是受众诉求都习惯了把“年轻”当噱头,似乎唯有18到28岁的女艺人才有资格站上流量顶端。那些有了一定人生阅历、演技积累的大青衣反而“不好混”,30+的女人很难在娱乐圈里活得舒适。

但这一切都在发生着转变,就像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不仅聚焦了30+女性圈层的生活,三个女主江疏影、童瑶、毛晓彤,现实中也是清一色的30+女演员,但恰恰是合适的选角、真实细腻的女性情感输出,让这部“不打青春牌”的作品反而收获不少好评。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30+女性话题为什么这么火?其实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解读。

首先,是消费市场的直观诉求。对文化产品来说,作品、市场、观众、角色,始终是共同发展、互相成就的。随着新时代,女性在各个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作为核心消费人群,她们对女性题材的关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姐姐热”的持续发酵便不足为奇。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其次,任何爆款文化现场的形成都不是偶然。有专业人士分析,在一个话题“爆炸”之前,其在行业内至少酝酿过两年的时间,而30+话题的关注度实际上是从3年前开始的。

早在去年5月,女性纪实访谈节目《女人30+》第一季在播出时,已经探讨并延展出不少有关女性年龄的话题。借助张柏芝、陈乔恩、秦岚等女艺人聊到的关于衰老、中年危机、婚姻家庭等话题,公众已经逐渐开始关注到30+女性生活现状等社会课题。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6期节目,每期不到10分钟,却有1.6亿的网播量,足以说明节目引爆的关注度。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最近,随着《女人30+》第二季的开播,许多人很快意识到,这档节目的出品方、制作方似乎对于30+女性圈层的再成长给予了持续关注。如果说影视剧和真人秀多少有“表演”的成分在,那么采用纪实访谈这种形式,无疑是对30+女性心境更为“真实”的剖白。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最后,是作为文化产品消费主力人群的90后“老了”。30+的他们开始普遍关注这个话题,叠加女性对于年龄的敏感性,最终将30+女性推向了全民热议的平台。

可见,30+的女性站在“风暴中央”,并非美丽的意外,而是社会发展、女性意识觉醒、市场铺垫、从业者执着探究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夏不同形式优质女性题材作品频出,也使得这一题材走入不同形式的细分领域,引发更深刻的探索。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这些观照30+女人的故事

究竟藏着哪些“出圈”秘密?

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想要讲好30+女人的故事,自然有各自独到“的杀手锏”。

《乘风破浪的姐姐》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话题度,除了各位姐姐的超高辨识度与强悍的业务能力之外,节目缩小成社会的微缩景观后,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女艺人,与普通女性没有太多不同。


通过竞技形式,30+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被评价”、“竞争压力”、“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等真实现状,都能在这档节目中找到注脚。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如果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玩得是“心跳”,那么《三十而已》则胜在对女性情感的精准拿捏。顾佳、钟晓芹、王漫妮三位女主,之所以能组成“三人团体”出道,为30+女性代言,还要得益于她们之间的“真感情”。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当然,这份感情的基础并非笼统的闺蜜情,而是基于同年龄层、同价值观,相约携手“升级打怪”、共同成长、互相理解彼此心境的真情实感。

访谈形式的《女人30+》,则传递出更坦然接受自己的生活态度,深挖女性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支撑受伤后的Selina撑过难熬复健岁月的,竟然是宠物狗pinky为她营造的“被需要”感。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节目中Selina的一句心里话触动了很多人,经过了难熬的十几年,她只是渐渐学会了与伤痛共存,这份坦诚、包容,难道不正是30+女性最特别的魅力吗?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但与伤痛共存并不意味着在舒适圈里停滞不前,学习花艺、水彩、刺绣等新才艺,开公司变身女总裁,Selina的种种改变让我们明白,女人30岁后,只要自己愿意,依旧能活出新惊喜。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女人30+》以小切口展现大视角,借由嘉宾沉淀出的人生智慧,带给观众更多元的思考,为30岁后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女人30+》的难得之处是它不以“贩卖焦虑”做噱头,也不强求女人必须“强大起来”,从很多细节中,我们能读懂节目传递出的“接受真实自我”的理念,学会“与自己和解”,未尝不是30+女人的成长新课程。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讲述的是她们

看到的却是我们自己

想要讲好女性故事、探讨女性成长话题,想必女人自身是最有话语权的。的确,事实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据了解,今夏火爆的几档女性题材作品,幕后团队均以女性为主导——《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导演、总制片人都是女性;《三十而已》的制片人、编剧也是女性;《女人30+》幕后女性比例更高,总导演、制片人、4位分集导演都是女性。她们大多在职场与家庭生活中有着深刻的感触,从而才能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自我剖析,搭建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

当然,无论何种题材呈现都需要深耕内容细节,比如《女人30+》的成片率为60:1,拍摄15个小时成片15分钟,最终才浓缩出了高含金量的精品。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节目以访谈形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将嘉宾自我认知的成长、与原生家庭以及朋友伴侣的关系等感悟展现给观众,因为说出的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才更能触动观众。

Selina的很多自我剖白直戳人心,“能活的这么好,你真的太了不起了,现在又这么地漂亮,你真是我的偶像。”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她还说:“相较于我的疤痕,我会觉得我脸上的皱纹算什么,那只是我的骄傲而已。”果然,自信的女人才值得被欣赏。这无疑也是成功的女性题材作品传递出的正能量。


从“浪姐”“三十而已”到“女人30+”,女性题材凭什么掀起风浪


当然,虽然这两三年市场上不乏聚焦30+女性的作品,但真正能“出圈”的却也寥寥,诸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女人30+》等成功作品的共性,是普遍呈现出来的“爽感”。


这些作品无疑都在向30+女性传递一个观念——“不要只是接受年龄,要去活出不一样的状态”。毕竟,燃并撩的姐姐们,才是收视率、播放量屡创新高的有力保障。30+的女人,大有可为,无论坚强还是偶尔脆弱,不管选择单身还是勇敢奔向婚姻,她们都值得被鼓励、被爱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题材   女性   女人   乘风破浪   风浪   纪实   观众   姐姐   形式   自我   节目   真实   话题   作品   文化   体育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