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后翼弃兵是一种古老的西洋棋的开局方式。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作为其同名剧,「后翼弃兵」也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从小为「弃子」的伊莉莎白哈蒙,如何起步颠颇却一路披荆斩棘走向世界冠军的过程。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

此剧的背景是设定在50、60年代的美国,除了剧中复古的场景、装扮、配乐与氛围,在那个以父权为主的时代里,女性常被寄望在家相夫教子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就如琴艺高超却只能终日抑郁寡欢、借酒浇愁的养母;即使拥有数学博士学位的贝丝生母也走不出己身的困境;而出身富裕、热衷时尚的高中同学,毕业后也只能归于平凡日常,终日奔波于家庭与超市间。

也因此,在男性主宰的西洋棋世界,哈蒙有如一骑绝尘般地横扫棋坛。

除了让众人望尘莫及的高超棋艺外,媒体的聚焦却是「女性西洋棋冠军」这个头衔,哈蒙总是对加诸在身上的「性别」标签不以为然地嗤之以鼻,对她来说,实力无关性别,只是自我挑战的证明。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童年时期生母的耳提面命也或多或少对哈蒙的人格养成有了关键性影响,她的特立独行与永不妥协的韧性再再让她能自我突破女性的局限而傲视群雄。

「整个律所都是白人,他们雇我是为了顺应潮流,不想再雇一个黑人清洁女工,他们想要一个干净的女性黑人,有着丰满的屁股和丰富的词汇量……我想拥有你的人生,你一直是你这行的佼佼者,你都不知道我们其他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形同家人的孤儿院伙伴Jolene也这么说。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贝丝.哈蒙的存在无疑对当时的女性注入了一剂振奋人心的强心针,让生理性别不再局限在固有的刻板印象中,进而鼓舞了女性有勇气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能掌握的只有自己

哈蒙之所以热衷西洋棋而不可自拔,是因为打小起便发现那是唯一可以由自己控制而得到成就感的东西,可以任凭思绪在脑里恣意驰聘就可以控制棋盘上的生死,不像她真实人生中所有的无可奈何。她无法阻止母亲不去寻短见,被迫成为孤儿只能等着别人的眷顾与收养,却意外在方格世界里找到安全感。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这是编导,或者说是原著小说的美国小说家Walter Tevis一个巧夺天工的设定。

棋局开局是由命运决定黑白棋(抽到白棋具有先攻的优势),就如一开始无法决定优劣势的人生,在那封闭与孤立的方格世界里能相信的只有自己,能不能过得精彩全凭自己决定,即使开局短版却也能靠着己身的沉着应战与永不妥协来扭转劣势。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哈蒙时时把生母的告诫放在心里,小心翼翼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奋战,眼里燃着火焰,指间流泻着冰冷,在棋局肃杀中克敌制胜。

然而,这样孤傲、倔犟的哈蒙却败给了自己,用酒精来逃避现实,依赖药物来镇定不安与愤怒。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有传言说她是个酒鬼,她的战术几乎全是进攻,所以她不会提防,如果她犯错了,就会恼羞成怒,那样很危险,像所有的女人一样。」

别人的耳语完全点出哈蒙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以为自己掌握人生可以像掌握棋局那般手到擒来,却发现自己依旧是当初那个站在事故现场,不知所措却逞强如一的小女孩。

与世界冠军苏联的Vasily Borgov三次对弈中,除了第一次技不如人而含忿败北,第二次在巴黎的对弈着实是先败给了自己,怨不得别人。

「人生不是只有西洋棋」

比起哈蒙生母在生前对她耳提面命的人生语录,深觉养母的随口叨念才犹如暮鼓晨钟。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能倾其所有热情专精于一物固然重要,但只有西洋棋的人生也未免太寂寞了,年少就叱咤棋坛的她不懂,与养母互相依存的她也不需要懂。哈蒙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日积月累的荣耀却让她逐渐麻痹,酗酒和药物成瘾的脱序让她慢慢迷失了自我,也听不得别人的规劝。直到昔日的孤儿院朋友Jolene再次出现在她的生活并及时伸出援手:

「我不是你的守护天使,我不是来拯救你的,我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我来这,是因为你需要我,家人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意义。」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原来,她的人生从来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西洋棋的启蒙恩师—校工Mr. Shaibel、相伴度过苦涩童年的Jolene、给予温饱与依靠的养母、持续关注她的粉丝、不打不相识的棋友、甚或是明知她偷窃杂志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杂货店老板……每个交集才是构成她真实人生的棋盘,64方格外的世界不再是寂静,而是沉甸甸的温暖。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唯有与过去的自我和解,将自己从不自觉的悲伤与愤怒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才能攻关。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最后一场与Borgov在莫斯科的比赛,那不依靠药物就能在天花板复盘脑中棋局的能力就是战胜自我的证明。就如赛后随意在公园与人对弈的哈蒙,支着交错的十指,睁着专注而闪耀如昔的双眸,开口:Let's play。

《后翼弃兵》: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自觉,在象棋对战中自我救赎

最好的能力不是在棋局上大杀四方的魄力,而是在喧哗过后依然能保有初衷的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父权   棋坛   自我   女性   养母   耳提面命   生母   棋局   孤儿院   方格   象棋   开局   药物   自觉   人生   社会   体育   世界   西洋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