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在前两篇文章当中,我以《红楼梦》里薛宝琴所创作的前两首怀古诗为线索,回顾了赤壁之战和交趾之战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战役。

曹雪芹不愧是个“全才”,他在书里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中国古代医药、茶艺、绘画、建筑设计、诗歌创作、饮食、服饰搭配、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等等等等。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实不为过。

《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借着薛宝琴的第三首怀古诗继续往下说。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钟山怀古》,全诗如下: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所以,我们就从“钟山”说起。

1 钟山之谜

钟山其实也叫紫金山。而说起钟山,那就不得不提春秋战国史当中的一个片段。

相信读者朋友们对越王勾践应该非常熟悉。勾践继位以后,越国被吴国打败,只能被迫求和。求和的代价是勾践和范蠡都要到吴国当人质,为期三年。

《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三年以后,勾践和范蠡终于被释放了。返回祖国以后,勾践食不甘味、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并慢慢积蓄力量。十年之后,越国终于转弱为强,这个受够了白眼与嘲笑的国家,开始默默等待着一个能够“逆袭”的机会。

当然,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领兵参加黄池之会,逐鹿中原,与晋国会盟。为了彰显吴国的势力强大,夫差精心挑选了军队当中的全部精锐。这次出兵,吴国占尽了风头,一路攻破了楚国、齐国、鲁国等,在北伐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代霸主。然而,乐极生悲。吴国在前线风生水起之时,远在姑苏的吴国都城被早已经准备好报仇的越国偷袭了。

这时候的夫差“蒙圈”了,他跟晋国定下盟约以后匆匆折返,却随后在跟勾践军队的交锋当中连连惨败。夫差只能想办法跟勾践议和。几年以后,勾践再次率兵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吴军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耗殆尽了。又过了几年,勾践率军攻破了吴国都城,夫差走投无路只能自尽了断一生。而勾践灭吴称霸,迁都琅琊,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然而,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结束时说的,历史的长河里,唯一永恒的,只有不断的变化。

勾践的中原霸业传到了儿子鹿郢和孙子不寿手里,这两位继承人不负厚望,都将越国的基业延续得很好。可是,不寿的太子朱勾等不及要继承王位了,于是他弑君弑父,随即自立为越国的君主。朱勾可以称得上是勾践之后国力最强、武功也最为显赫的郡王,而越国跟齐国、晋国和楚国的实力不相上下,成功迈入了“四强”的行列。

可惜,好景不长。朱勾杀父篡位的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榜样”。越国在后来又发生了三次弑君篡位的事件,导致了内乱不断。越国好容易迈进了“四强”的队伍,可是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越王无颛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将国都重新迁回会稽,退出了中原大地的舞台,从而也未能进入“战国七雄”行列。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开始称王。这下子把楚国的楚威王惹急了——三百多年以来,楚国称王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楚威王看着齐国和魏国这样的“大不敬”,当然要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公元前333年,楚国兴兵讨伐齐国,这一路看见谁就揍谁,顺路把越国给打败了。

越国兵败,楚威王乐坏了,就在原地掘山埋金,建了金陵邑。楚威王这样做,一则是庆祝胜利,二则好用金子来镇镇他的霸气和王气。于是,这座山就得名为“金陵山”——这就是钟山最早的名字。当然,南京的别名叫做“金陵”,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2 钟山的历史变迁

汉代的时候,金陵山改名称钟山。原因是因古代的“风水先生”认为钟山是“龙脉”,而王气所“钟”之处,就是王气集中汇聚的地方。所以,金陵山变成了钟山,也被人们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

《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据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来到江东,准备和东吴的孙权结盟,这样刘备和孙权就能联手对抗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在诸葛亮路过林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的时候,看到钟山北靠长江天险,山峦巍峨连绵,像是蛟龙一样;而山的地势险固,颇有虎踞龙盘之势。于是,诸葛亮在此发出了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土之宅也。”

这一次出行,让诸葛亮对钟山念念不忘。他劝说孙权将来一定要在这里建立都城。在赤壁之战胜利以后,孙权就听了诸葛亮的建议,迁都南京,并把“林陵”这个名字改为“建业”。而自孙权之后,东晋也建都在此;南朝的宋、齐、梁、陈也都把都城选在了南京。于是,因为钟山的地势得天独厚,南京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不过,钟山的名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东吴时期,因为汉秣陵尉蒋子文战死在了钟山,于是钟山改名成了蒋山。到了东晋初期,当地人常常会看到但凡有阳光的时候,蒋山之上都会呈现一片美丽的紫色光彩,于是就把蒋山称作是“紫金山”。当然,这个紫色的光彩,实际上是紫色的页岩在阳光的折射作用下散发出的光泽。南齐的时候,因为紫金山的位置在城北,人们又把它叫做北山。后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就选址在这里,于是北山又成了“神烈山”。

佛教也非常青睐钟山。六朝时期,因为佛教传播广泛,建立在钟山的佛寺多达七十多座,一时间“多少楼台烟雨中”,闻名于世的灵谷寺就建造在这里。

因为紫金山东麓松木参天,所以有“灵谷深松”之美誉。去过灵谷寺的朋友应该不会忘记,灵谷寺的无量殿可是一座中外驰名的建筑。它从地基开始一直到顶部,都是用砖块砌成的,没有一处使用了一丁点儿木材。这个工程可以说非常复杂,当时的工匠用的是建造拱桥的办法——先砌好几个桥洞,然后连叠为一个巨大的拱形圆顶。用这个办法建造出来的殿顶非常牢固,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依然完好无损,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我国现存的几座无量殿当中,以钟山灵谷寺无量殿的历史最为久远、规模也最大。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钟山灵谷寺的碑刻也堪称一绝。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作画、诗仙李白作赞、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宝志和尚像赞碑,在这里并称为“三绝碑”。这处古迹久负盛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颗耀眼的明珠。

3 绝佳的风水宝地

钟山不仅受佛教欢迎,它还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风水宝地。

由东吴的孙权开始,钟山就成了之后历代帝王以及功臣们首选的陵墓选址。我们就先说说孙权墓吧。

《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孙权墓又叫蒋陵、吴王坟、孙陵等等。这是南京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孙权下葬以后,皇后步氏和潘氏也葬在这里,后来宣明太子孙登也被安葬在蒋陵的附近。不过,如今的蒋陵只留下了一个很小的墓冢,附近有一个石碑、一个注释碑,还有一座石桥和一个石像而已。至于陵墓的其他究竟被迁往何处,尚无定论。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根据史料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修建明孝陵时,想留下孙权的墓地为自己看守陵墓,特意保留了蒋陵,只将陵前的一对石麒麟给迁走了,其余物品仍在原地保留了下来。明孝陵的神道当时也是特意绕开了蒋陵进行建造的。

除了孙权、朱元璋和马皇后,南朝的高僧宝志的墓塔也在钟山;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和常遇春也葬在这里;推翻封建帝制的伟人孙中山去世后,陵墓也建在此处。这仅仅是巧合吗?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们都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是什么地方被认定为风水宝地,就算再好,通常情况下,这里一般也只能够埋葬一位帝王。被选定的地方当然也可以被同一个朝代所有帝王共用,打造成一个带有家族性质的帝王陵墓。而不同朝代的帝王埋葬在同一个地方的情况非常罕见。

这里要说一个“八卦消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选址在钟山,其中有个令人吃惊的巧合。经过考证,东吴帝王孙权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原本应该同属于一个家族。还有个民间的传说:孙中山先生在就任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有一位大和尚就曾经向他推荐过钟山这块风水宝地。

钟山成了历朝历代颇受欢迎的“风水宝地”,而还有一位名人也将墓地选在了这里。

4 又一个名人的选择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蒋介石。

《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大家可能也有所耳闻: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在去世以后,灵柩一直都没有安葬,只是暂时找了个地方安放着。主要原因是这父子俩期待着能够“叶落归根”,回到大陆长眠。

而蒋介石在生前就把陵墓的地址选在了钟山的明孝陵和孙中山陵之间。为什么他也喜欢这块“风水宝地”呢?其中原因也跟东吴帝王孙权有关系。

蒋介石曾经考虑过死后要安葬在自己的故乡奉化,跟母亲的墓地挨在一起。

后来,他多次去中山陵拜谒,被山里优美的景色打动,又非常喜欢这里山峦雄伟的气势,就动了想埋葬在中山陵附近的念头。

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蒋介石想起孙权为了避开自己祖父孙钟的名讳,就把钟山改名成为“蒋山”——这个“蒋”字正好是蒋介石的姓氏,这样一来,仿佛一切都是天作之合。于是,蒋介石决定要把陵墓选址在这里。

为了死后能够安葬,蒋介石还请了一位高僧亲自为自己选地方。找来找去,高僧定了明孝陵和中山陵之间的一块地。此处的地势比明孝陵高,又比中山陵低一些,非常符合蒋介石的心意。

只可惜,这里注定不能够成为蒋介石的陵墓。他仓皇败退,逃去了台湾。直到死后,“叶落归根”也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5 《钟山怀古》究竟为谁

在回顾了钟山的历史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红楼梦》。

薛宝琴作为书中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她作的诗,应该是暗含了全书结局或者重要人物命运走向的。

这首《钟山怀古》写的是一个叫做周颙的人,据史料记载,他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一个地方县令。这个人可以算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宋代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就写到过:

“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 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周颙这个人表面上追求“超凡脱俗”,想要过隐士的生活;可实际上他一辈子仕宦不断,从来没有过先归隐再复出的事情。他在钟山修了一处居所当作“隐舍”,其实就是他个人的“度假乐园”,每逢节假日才去住几天而已。所以孔稚珪写了篇文章,以讽刺所谓的一些“隐士”那种实际上贪图功名利禄的的虚伪。

《钟山怀古》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说的是:“你哪里有什么名利观念?”这就是以反讽的手法来写周颙假意隐居钟山的事情。

后面的几句都不难理解。“无端被诏出凡尘”是讥讽周颙无缘无故就“复出”,又离开了隐居之地去做官了;“牵连大抵难休绝”说的是这个人想要归隐山林都不可能,总有世俗的种种将他牵绊;最后一句的意思更加明显了:“莫怨他人嘲笑频”,历来嘲笑隐士“身在江海上,心居魏阙之下”的人有很多,并不是只有孔稚珪讥讽周颙——自己心意不定、心志不坚,假装归隐就不要埋怨别人的嘲笑。

《红楼梦》里一座山名人齐聚,薛宝琴怀古诗里透露端倪

红学界大致认为,这首《钟山怀古》实际上比喻的就是李纨。她青春丧偶,心如“槁木死灰”,一心抚养贾兰,对外界之事可谓是“一概不问不闻”。因此,诗中说她不曾为“名利”所羁绊。

不过事情后来发生了转折。贾府败落以后,贾兰“爵禄高登”,而李纨则母凭子贵,不仅“被诏出凡尘”,而且还“戴珠冠,披凤袄”。作为一个官员的母亲,她不得不这样,因而说“牵连大抵难休绝”。

李纨的判词里有一句,想必大家都记得:“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一句看上去似乎也跟怀古诗里“莫怨他人嘲笑频”有对应之处。

那么,李纨究竟是不是心甘情愿做一个“稻香老农”呢?我想,作为一个读者,我不愿意再去进行揣测。毕竟,一部伟大的《红楼梦》已经带给我们多少宝贵的东西可以去研究、去学习。如此,足矣!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晋国   中山陵   勾践   紫金山   楚国   钟山   东吴   都城   金陵   红楼梦   吴国   风水宝地   陵墓   南京   端倪   蒋介石   帝王   名人   体育   薛宝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