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以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为首的一众官员进行了一场以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为主要内容与最终目的的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在北宋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政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关于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历来为不少学者研究的重点,就大体上而言有新政的倡导者急于求成、纷乱的朋党之争与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错误这三种主要原因。

新政前程的断送不是一蹴而就的,积弊已深的社会背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新政的结局。下面,本文就来谈谈“庆历新政”夭折的深层社会原因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一、朋党之争断送新政制度

1、改革缘起——宋代朝堂积弊已深

作为新政的核心人物,范仲淹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宋代官制到仁宗时积弊已深,官吏的冗杂膨胀与体制官吏的腐朽成为宋代统治体系上的一大弊病。

正如时任枢密副使的富弼曾上疏言:“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可见当时冗官冗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亦由此而来。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吏治改革,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还富于民,范仲淹针对吏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革新官僚团队,剔除那些贪腐无为的各路官员,并为朝廷引进一批正直忠心的新鲜血液,以重振当时萎靡的政局。

2、保守派——新政运行的一大阻力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而言,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因为凡革新必然是要改变现有的局面与秩序,对权力、利益重新进行调整与分配。

毫无疑问,这种新的变化必然会触犯到既得利益者们的现存特权,也必然会招致大批正在受益权贵们的坚决反对,而这些不肯退让权力与利益的大官僚往往在改革运动中被称作是保守势力。

守旧派与革新派的矛盾在改革中十分常见,庆历新政也不例外。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变革派与以夏竦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甚至成为新政运行的一大阻力。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3、党争激烈,最终难行

(1)朋党之争——在政治斗争中夭折的新政

仁宗是宋朝重文政策的典型人物,他在位期间,文官群体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发展成为皇帝亲政后官僚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这些初出茅庐、锐气十足的文官们常常以清流自诩,在政治上往往较少顾忌,奋不顾身,敢于对现实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

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之时,有志于仕途的文人阶层想要通过政治改革的方式重振朝纲,其矛头直指那些因循守旧的文人旧臣,在这种背景下,宋朝官僚集团中的政治斗争日益盛行。

“朋党”问题并非始于宋朝,但历来都被统治者所厌恶与排斥,因为在他们眼中,各官员身为臣子,受三纲五常约束,就应该恪守自己的本分,无条件地忠于皇帝,朋党是为谋求个人私利而相互勾结,组成的集团,为了能够遂其私欲,官员各树党羽,肆意诬陷非党之人。

这种行为无疑会扰乱统治秩序,污染官场风气。仁宗年间,新进士大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与一众权臣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斗争,进而演变为相互攻讦的朋党之争。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不过当时的党争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朋党之争,在今天看来那更像是一种道义之争欧阳修就曾撰写《朋党论》一文以期为朋党正名。

他认为不应对朋党一概而论,应该看到“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的分别,他本人就常常以“君子之党”自居,在政治斗争中毫不避嫌,这为后来造成的严重后果埋下了伏笔。

(2)祸发:君王对党羽之事的忌讳

范仲淹一干人等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同心同德,协力共济,甚至有时还相互推崇,招致来自敌对势力的朋党之讥,最终甚至引来人主的猜忌。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怀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定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可以说,一心想要铲除小人的范仲淹最终被小人所误,非但未能实现兴除利弊、挽救危机的最终目的,还陷入无休止的分裂斗争当中,触犯了宋朝统治者的“逆鳞”——对朋党的防范,最终成为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二、主观因素:改革派自身症结所在

1、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新政改革的重点是官员人事制度的改革,但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国家形势的迫切需求,这次改革并未得到充足的探讨与研究,而是直接被付诸实践,欠缺实际考虑。

就以改革派对科举制度的革新为例,为了整顿官员的腐朽与行政效率低下,改革派试图从官员考核制度入手,想要一改以前以经义取士的方法,把策论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但是令改革派没有想到的是,这项政策在地方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考生得以钻制度的空子,竞相到当红的官员大臣门前做幕僚,偷偷将大臣对时局的看法用作考场上取胜的法宝。

这样一来,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层出不穷,可是那些激进的改革派并没有看到整体的趋势,而是急于求成,不问现状,只一味地让那些新政中被选拔出来的官员仓促上马就任。事实证明,这样缺乏科学指导的冒进急躁之举最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2、忽视客观规律,过分急于求成

此外,新政开始后,范仲淹等一众官员开始急躁起来,改革措施也十分冒进,正所谓是“席未暖于紫禁,剑已及于寝门”(《宋论·卷四》)。

范仲淹的改革十策《答手诏条陈十事》在庆历新政中没有推行下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革派采取急躁的办法来推行快速的跨越式改革,而没有采取循序渐进之法。

新政计划由范仲淹提出后,一经皇帝批准即刻下达地方实施,期间并未经过诸中央以及地方机构的讨论,以致于地方官僚集团无法及时与朝廷取得思想认识的统一,更没有事先对新政有系统性的认识与准备,这种方式的改革,注定无法走长远之路。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3、一场并未深入人心的改革

新政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于改革的观念仅仅停留在士大夫群体中少数精英人士之中,并未在整个士大夫群体中激起思想的火花,也没能成功在中下层士大夫中树立起改革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与此同时,改革的思想尚未在人们心中兴起,这导致改革发展时响应者几乎寥寥无几,以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外,由于新政的实施十分仓促,改革派所任用的官员也往往议论者多而实际办事者少,经常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常常与百姓发生冲突,所以说庆历新政推行失败也是必然的。

三、动摇国本——触犯统治大忌

上文提到,范仲淹对宋代有名的冗官现象深恶痛绝,因而他从一开始便从对官僚体系的改革入手,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为了一改朝堂的腐败之风,范仲淹严格执行新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一项建议就是“明黜陟”、“精贡举”,这一政策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就会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相抵触。

宋仁宗纵然想要改革,但却缺少破旧立新的魄力,为了稳定朝纲,仁宗皇帝不得不选择做一位守成之君,停止推行新政,恢复旧制。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1、危及朝廷根本——统治者的选择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宋朝廷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可以说,宋仁宗之所以会推行新政仅仅是为了稳定朝纲,达到对官员造成威慑效果,敲山震虎的目的,换言之,他并不是想彻底推倒重来,只是想要维持统治而已。

可见,从一开始,宋仁宗就不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派,当庆历新政初见成效,化解了宋仁宗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之后,便被皇帝亲手按下了终止键。

此外,宋仁宗的个性注定了改革不会成功。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得益于其施政理念中“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观点,国家可用“太平世”三字来形容,而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不同于神宗皇帝的好大喜功,仁宗能够认清自己的定位,他认为祖宗所立之法不能轻易变革,否则会容易出现各种弊端,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言:“法之必敝矣,非鼎革之时,愈改之,则弊愈丛生”,加之他本人优柔寡断的个性,新政就在他的犹豫不决中逐渐夭折了。

“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朋党之争激烈,改革触动国本

2、注定失败的结局:祖宗体制未变

庆历新政的失败还有一条深层次的原因,即宋朝的封建体制。范仲淹看到了当时朝廷积弊已深的状况,受封建体制的影响,古往今来都是“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

如果不彻底改革国家政体,完善监管体制,想要彻底革清吏治难如登天。换言之,在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想要改革成功,就要东方社会传统的一统天下的专制王权体制做出改变,但这是社稷的根基,是无法轻易改变的,因而新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四、结语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而言,主观的条件是否已经全然具备以及社会新旧诸方面的条件的左右,对其是否能够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庆历新政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是中国古代一次有着深远意义的改革的事实无可厚非,作为一次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可贵实践,其得到的经验教训为其后数朝的改革提供了宝贵诫励,其经验教训也必将永垂史册。

参考文献:

1.《宋论》

2.《朋党论》

3.《答手诏条陈十事》

4.《宋会要辑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朋党   积弊   改革派   国本   朝纲   吏治   士大夫   宋朝   官僚   宋代   朝廷   新政   官员   皇帝   体制   激烈   原因   体育   历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