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古代早期的都城在修筑的时候特别注重象天法地,早在《吴越春秋》中就有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大城市是需要“象天法地”的。古人希望通过建筑外形,使城市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加强人与天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象天”呢?《易经》中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说的就是天象和大地的形成与变化,在汉代之前,一朝之都城的确定和建设是极为严谨的。不但要在地理形势上位于易守难攻的险地,而且在建筑格局上也必须合乎天象。

一、西汉的象天意象和东汉的崇礼意象

汉代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分割点,因为汉朝确立的儒家治国思想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各代王朝的发展基调。其他百家学术除了少部分被吸收融入到儒家思想之外,其他的均被“罢黜”。

儒家提倡以“礼”治国,从东汉开始封建制度均以“礼”为中心,建筑风格也不例外。研究两汉的都城意象极具有对比的意义,能对古代都城的意象探析有更深的认识。

1.西汉是如何“象天设都”的

在汉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对于都城的选址还是有过一些争议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由于汉高祖刘邦和大多数开国功臣都来自山东,因此他们的内心是倾向于把都城定在洛阳的。不过后来在齐国人娄敬的建议下,刘邦最终还是车架西都长安。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汉代长安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秦代咸阳“象天法地”的建都思想。《吴越春秋》中记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秦始皇下令建设咸阳城的时候就是依照象天意象来规划各个宫殿的。

长安城的形状是不规则的长方形,除了东面的城墙外,其他三边的城墙有很多曲折的地方。长安城墙的俯视形状与天上的北斗星、南斗星非常相似,因此有“斗城”之称。

汉代长安城的形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统治者所下令修筑的城墙把自然因素和地形因素结合起来,又使用了“象天”的意象依据,把都城的修筑与“君权神授”的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而“象天”说的就是要求设计者结合天文和地理,效法自然,在长安城已有地形的条件下,把都城做成类似天象的形状。汉代长安的“斗城”之称也因此而来,班固在《西都赋》中记载:“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

因此虽然长安城的修建有依赖四周的河流等地形因素,但也很大程度上采用象天的意象。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2.东汉建都洛阳的“崇礼”元素

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的都城洛阳是在周朝、秦朝和西汉的城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整个都城外形呈相对规则的长方形。城区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因此洛阳城也有“九六城”之称。

班固在《东都赋》里的“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制同乎梁邹,谊合乎灵囿”,说的就是洛阳城在建筑的过程中奢俭合乎礼制。

如果说西汉的都城长安是通过城墙的曲折来表达出“象天”的意象,那么东汉的都城洛阳就是通过轴线来建立“崇礼”的意象。

洛阳皇城的宫殿轴线延伸出了宫城,继而成为整座都城的轴线。光武帝定都洛阳着重把南宫前殿、平城门和南郊坛作为轴线的节点,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宫殿为核心,南北轴线为主导的都城建筑结构。

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在洛阳城的平城门前,宗庙和社稷对称地排列在轴线两边,遵循了《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城市规格。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其中城南的太学、南郊坛、灵台、辟雍和明堂都是礼制建筑。其中太学是皇家的最高学府,南郊坛是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灵台是观测气象和执掌四时节气的场所,辟雍是皇帝行养老礼、拜经学博士的地方,明堂是祭祀五帝和布政的宫殿。因此南郊的这些建筑共同组成了一片礼制建筑群。

太学作为城南区的礼制建筑之一,受到了朝廷和皇帝的格外重视。它的营造时间也是这么多建筑中最早的,被誉为东汉立国后的盛事之首。如此多的“崇礼”元素无不说明着东汉对礼制的重视,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二、从西汉到东汉,由“象天”向“崇礼”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西汉建立的都城长安处处凸显了“象天”意象,为什么刘秀既然继承了西汉的政治形态,却没有把都城继续定在长安呢?

既然迁都洛阳为什么又没有继承西汉修建都城的“象天”意象呢?其中既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因素,也有一定的文化因素。

1.意象的转变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有重大关系

战国时期的秦朝以法家治国,而作为秦国的大本营,关中人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颇深。虽然汉初的前几任皇帝喜好“黄老之学”,但关中人对于法家思想仍旧十分崇拜。而洛阳作为关东地区,儒家思想氛围要浓郁得多,洛阳也是儒家极为推崇的三代的都城,有着浓厚的儒学沉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诸子百家中的部分学术思想被吸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自此其他学术思想逐渐没落。而后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与教育、选拔、考试相结合,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等到东汉开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非常成熟了,因此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也是被文人官员所支持和拥护的。正如刘邦集团之所以定都长安也是因为长安被认为是霸业的根基所在,有了汉武帝及之后的西汉皇帝打下的儒学基础,刘秀迁都洛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儒学在西汉中后期经过兴盛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流派。谶纬之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谶纬之学结合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和道家“阴阳五行”思想,该学说相信国家的兴亡、帝王的命运和天地是有联系的。

王莽在篡汉时就曾大肆制造谶语。刘秀对谶纬也是颇为相信的,因此在建都选址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河图》、《洛书》等纬书的影响。

2.长安和洛阳均体现了“象天”和“崇礼”的意象

虽然长安偏重“象天”,洛阳偏重“崇礼”,但也并非是绝对的。张衡在《西京赋》中说长安城的建筑思想为“览秦制,跨周法”,也就是西汉建都长安本就是“秦制”和“周礼”的统一。

如果说“秦制”突出的是“象天”意象,那么“周礼”更多的是体现了“礼制”的一面。比如未央宫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部,未央宫的北边是长安市场,在未央宫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为宗庙和社稷。这样的布局基本符合《周礼》中的“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

而洛阳城的建筑也有诸多符合“象天”之处,洛阳的南北宫早在秦朝就已存在,光武帝定都洛阳后,把南宫作为皇宫,但北宫也未完全荒废,只是相对偏僻简陋很多。汉明帝即位后正式修建了北宫,使北宫与“太一”紫宫形成了相似的宫城结构,正是“象天”意象的体现。

从“象天”到“崇礼”,两汉都城意象的转变,背后有何意味?

而东汉尚书台留置南宫也与天象中的“太微”布局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些资料说明,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建都意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结合了多种元素,“象天”和“崇礼”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之一。

不过从西汉的长安到东汉的洛阳,都城建筑风格的侧重点是显而易见的,洛阳的众多建筑群和建筑格局大量体现了“崇礼”的意象,这是儒家思想以及“礼制”的集中表现,也为以后历代都城的营造提供了借鉴参考的对象。

3.东汉定都洛阳彻底稳定了儒家思想的绝对地位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皇帝绝对统治地位的体现,也是皇权统治的中心,历代帝王都试图通过都城昭示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和神圣性。虽然东汉之前的各个政权建造都城的时候,所体现的核心都是突出皇权,但意象并不统一。

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彻底成为皇帝治国的正统思想。东汉的都城洛阳的建筑格局和建筑用途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开启了与封建王朝相伴共生的关系,朝代的更换并不能动摇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

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本就吸收了道家的阴阳五行理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其实从根本上是“天象”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体。因此,从洛阳以及之后朝代的都城建筑中发现“象天”的元素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资料:

1. 《吴越春秋》

2. 《易经》

3. 《史记·高祖本纪》

4. 《西都赋》

5. 《东都赋》

6. 《周礼·考工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都城   崇礼   意象   周礼   天象   礼制   两汉   洛阳   长安   轴线   西汉   东汉   汉代   意味   儒家思想   思想   建筑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