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退休后,来胶东海滨定居,一晃已七、八个寒暑了。东北的老屋多年不住,在妻的一再催促下,去年开春便早早回到牡丹江市,处理位于阳明区的老房。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胶东威海市的英伦湾小区

屋里的物品除随身带的,早已清理的差不多了。只剩几件家具备品和大的家电,准备一起随房处理。在与买方办完房屋手续后,我又把室内检查了一遍,好交钥匙。打开壁柜,里面除隔板上铺的废挂历纸和底层几张旧报纸外,已无任何物品。无意间拽了一下柜底层垫得旧报纸,壁柜角落的废报纸下还躺着本厚厚的书。我伸手拿起一看,书籍用旧挂历纸包着皮,撕开满是灰尘的书皮,一本厚厚的封面红黄黑相间的图书映入眼帘。噢!是《欧阳海之歌》,书里还夹着张印有毛主席首次接见红卫兵时挥手照片和语录的书签。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当年用的书签

这本书是196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红色封面是欧阳海勇拦惊马的金色雕像,下面黑色底面印着郭沫若题写的“欧阳海之歌”五个红色大字。看着此书,我想起在几个月前,把柜里原存放几百本书,挑出几十本放到女儿家,其余则处理给收旧书的商贩。可能是在挑选书时不慎,把此书掉到柜底,和旧报纸混到一起了。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1966年印刷出版发行的《欧阳海之歌》

此刻,童年购书时的情景又浮现脑海之中。买这本书时,我才上小学五年级。那是1966年的初春,我放寒假在家。家里有台“熊猫牌”的电子管收音机,每天晚五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对少年儿童广播“星星火炬”中,播出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由于听得入迷,便很想能得到这部小说。三月初开学后,因就读在姐姐家附近的机车小学。我又回到姐姐家上学。姐姐家那时没有收音机,小说听不到了,因而更想看这本书了。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牡丹江机车小学教学楼

那时,牡丹江的一些大的国营企业都不统一休社会星期天,而是从周一至周六轮休。机车厂的厂休日为星期三,俗称工厂星期天。因而,我所就读的学校也休周三。这样,一般每到星期三,我便坐一路公交车回市里家中。因家境贫寒,每次星期三晚返回姐姐家前,母亲给我一角钱坐车(那时从文化宫到造纸厂站点票价为一角)。而从我家到姐姐家的距离近十公里,有时为节省这一角钱,我便步行返回姐姐家。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公共汽车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独自走挺远的路,家里人不太放心。好在当时马路上机动车很少,来回行走还是挺安全的。如此一来,可攒下汽车票钱。但路途远,走得确实挺累。走的次数多了,便开始抄近道了,就是从爱民街奔太平路,再拐七星街直穿人民公园后,从公园北门上光华街,这就离机车住宅不太远了。更主要的是走太平路正好经过市里最大的新华书店,用母亲给的坐车钱可买便宜的儿童读物“小人书”。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六十年代出版的《欧阳海》连环画

大概是四月初的一个星期三傍晚,我揣着母亲给的坐车钱回姐姐家。途径新华书店时,看到正卖新出版的小说《欧阳海之歌》。有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孩子,也跟在大人身后,手里拿着刚买的《欧阳海之歌》。显然,是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的。见此情景,我真是打心眼里羡慕手拿新书的孩子。可摸摸自己的口袋,只能是望书兴叹了!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牡丹江市的新华书店

在书店一楼北侧的“小人书”柜台前,观望了一会儿。啥也没舍得买,便揣着坐车钱步行回姐姐家了。可心里还惦记着那本红黄黑三色封面的图书,兜里的钱还不够买本“小人书”的,更别说买《欧阳海之歌》了。怎么办?向家里要钱买,窘迫的家境,根本没钱买课外读物。况且自己也无法张口。靠自己攒,可啥时能攒够9角钱,真有点伤脑筋。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牡丹江工人文化宫

又是个周三,我从文化宫下车,沿着平安街西行回家。走至朝鲜族中学附近,看到路边停着辆废品公司收货的手推车。那时没有个体废品收购者,收废品是由废品公司派职工推车下来,一般都是俩人,一人过秤,另一人开票付款。我看车里有收的牙膏皮、玻璃瓶、废铁疙瘩、旧布条等。便问其售价,对方答曰:牙膏皮三分钱一个;废铁疙瘩一分钱一斤。于是匆忙回家,从棚子里翻出一年前,在郊外老机场附近玩耍时,捡得废铁疙瘩和家里的二个牙膏皮。外加一个废锤头,拿给废品收购车,一共卖了三角二分钱。啊!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流通的壹角人民币

回到家,我又从书包里找出过年时父亲给的“钢镚”,和自己平时省下的坐车钱共五角。凑到一块儿,总计八角二分钱了。离买书的价格仅差八分钱了,和母亲一说,母亲又给我凑了一角钱,这下买书没问题了。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牡丹江机车住宅的平房

晚饭后,要回姐姐家时,我不好意思再向母亲要汽车票钱。步行回返,也想经过太平路新华书店时买书。紧走慢赶,终于在书店下班前赶到。然而,柜台上却找不到要买的书了。询问营业员,告知该书已售罄。什么时候来货,还说不准。书未买到,劲头一下子锐减一半,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姐姐家。我把九角二分钱小心翼翼地放好,只得等下个星期三再说了。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1964年建成的牡丹江机车工厂正门

掐着指头挨过了一周。星期三,吃过了早饭,我把钱揣好。背起书包便朝太平路新华书店赶,进入店里,书架上仍是不见此书踪影。营业员说,上星期六到了一批。数量少,这几天又卖完了。唉!沮丧着出了店门,我想,看来买到此书不太容易,只能等下周吧!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牡丹江火车站前

营业员又告诉我,你到西三店看看。她一说,我猛然想起,在距我家较近的西三条路长安街口,有一家门面较小的朝文新华书店。主要经营朝文书籍,也配备部分中文图书,说不定那里能有。于是,又赶紧奔朝文书店。一进书店,书架的显赫位置上,红黄黑三色封的《欧阳海之歌》一下映入眼帘。这里摆放的此书,不仅有朝文版的,还有中文版的,可谓齐全。我高兴地付了款,拿到了很久就想得到的新书。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牡丹江新华书店店内当年售书情景

回到家里,躺到炕上。我高兴地翻阅着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新书,把自己在广播里落下,没听到的章节认真补看起来,差不多一整天未离开此书。此后的一段时间,一有空闲,就翻上几页,对这部小说的情节都已了如指掌。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笔者至今保存完好的当年的流行书籍《欧阳海之歌》

那时在校的同学间,流行互借方式的看书风气。即甲同学把自己的故事书或“小人书”借给乙同学,而乙同学也得拿本薄厚差不多的书回借甲同学,做为看书的一种互利。但《欧阳海之歌》一书,我始终未舍得借出去,生怕借出去后损坏或丢失。所以,直到现在,此书除了年代久远,纸张泛黄外,还与新书的品相不相上下。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建设的牡丹江机车工厂的住宅楼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该书曾遭到批判,一度跌入“毒草小说”的行列,但我仍未舍得丢弃。直至运动结束后重印此书。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牡丹江的虹云桥

我把书拿回女儿家,重新包上书皮。在返鲁时也将它装进拉杆箱,经过车船旅途行程的颠簸,带回胶东。现在,家中的书柜里,又多了一本儿时爱不释手的书籍。也增添了份,当时为凑够买书款艰辛的付出,和对童年读书日子的美好记忆。

遗忘壁柜里的那本书

图片为当时在1965年的年画“我们的军舰下水了”

本文作者:王跃礼

2020年12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牡丹江市   胶东   上个世纪   牡丹江   壁柜   车钱   小人书   废铁   新华书店   此书   废品   机车   姐姐   母亲   星期   体育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