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师恩永记

原创首发

作家唐运泉 优质美文领域创作者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老师们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恩德,我都不能忘怀。特别是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蓝寿焘老师,虽然只教过我一年,但恩师当年的言传身教和扶危济困,却让我刻骨铭心,感恩不尽。每当想到“老师”,讲到“师生”,感念师恩,我都要说:师恩永记。

读五年级时,蓝寿焘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也是语文和音乐科任老师。蓝老师当年二十多岁,中等个子,白净的国字脸,头发一顺向后梳着,显得天庭开阔,聪明睿智。

那时候,故乡中心小学在老校舍西面一百米外,建有一栋两层砖木结构新校舍,楼上楼下各有四个教室,东西两边都有木楼梯可以上楼。我们五(2)班课室在楼上最东面,上了东楼梯口,右转即是课室门。课室内讲台两边各有一个教师住房,蓝老师就住讲台北边那个房间。蓝老师是性情中人,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好,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却很严厉。蓝老师不仅语文课教得好,音乐课也教得很好,有时还在音乐课上拿二胡为我们演奏,给我们唱正宗的梅县客家山歌,非常好听。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叫《火烧云》的课文,那描写变幻无穷火烧云的课文,让我十分爱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因为爱读那篇《火烧云》的课文,在蓝老师尚未正式讲那一课之前,我自己就看过三四遍。讲过课文第三天早读课上,蓝老师问同学们:“谁可以背出课文的,请举手。”那时候我在班上是个子小的十人,老师排桌时就将我排在第一排课桌中间,正在讲台面前。我觉得自己能背出来,就大胆地举了手。蓝老师就叫我到讲台上去背课文。我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监督下,一字不差地背出了《火烧云》那篇课文,令蓝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些惊讶,从此都对我刮目相看。

其实,我上学识字后,就特爱看连环画和课外书,三年级时就读过了姐姐课本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和《社戏》,那是最让我“着迷”的鲁迅作品。我只能选择“着迷”这个准确的词汇,来形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和《社戏》对我的吸引力。

那时记忆力很好,读了几遍后,除了有些不认识的字外,几乎都可以背出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那树叶里的鸣蝉,泥墙根的油蛉、蟋蟀和蜈蚣,在墙根下拔何守乌藤和木莲藤,百草园内冬天下雪时的捕鸟,百草园后面小园的花坛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都让我着迷,让我向往,让我遐想。

因为爱看课外书,写作时可用的词汇量就较多,用词造句也比较灵活,我好几篇作文都被蓝老师公开表扬,在班里、在年级作为范文讲评,让我在班里、在全级乃至全校同学中都有了点了名气。其实,五、六年级时,我们班上的杨非凡、杨展、张绍雄等几个同学的作文,也都写得不错,他们的作文也曾经被蓝老师作为范文在班里、年级里宣读过,表扬过。

蓝老师在讲评我的第四篇作文时,又表扬了我,并对全班同学说:“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多读、多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蓝老师怕大家没听明白,还用漂亮的板书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12个字在黑板上写出来,我就认真地将那12个字抄在语文课本扉页上。从那时开始,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句就铭记在我心中。打那以后,蓝老师对我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并在学校老师中几次说我是他的“得意门生”。

有一天早饭后上学时天气晴朗,我就没有带斗笠。哪知中午放学时却下起瓢泼大雨。我没法回家,只好和没带雨具的同学一起,站在新校舍楼下走廊里等雨停才回家。蓝老师拿着一把雨伞从楼梯上下来,应该是到老校舍教师伙房那边吃午饭吧,见大雨一时半会没可能停,蓝老师就叫我不要冒雨回家,随即带我上楼进了课室,开了老师住房的门,让我在他的房间里不要走,蓝老师却拿着伞冒着大雨出去了。

过了好一阵,蓝老师冒着大雨回来,腰部衣服和裤子都湿了。拿回来一钵他的午饭,还有一包饼干,说:“雨这么大,你没带雨伞,中午就不要回去了。来,我们一起吃点。”蓝老师将筷子递给我,要我吃他从伙房端回来的那钵午饭。开始,我怎么也不肯吃。我想:“自己怎么能吃老师的午饭呢?”后来见老师执意要我吃饭,只好接住老师递过来的筷子。蓝老师自己拿搪瓷茶盅,从热水瓶中倒了点开水,坐在写字桌前就着开水吃起了饼干,一边吃饼干一边看同学们的作业。我含着泪,开始吃老师那钵午饭。老师吃了些饼干后,就对我说:“我要改作业了,你吃了饭可以在床上睡一会,也可以看看书。”说着,从床头枕边拿给我一本厚厚的书,他就坐在写字桌前,一边吃饼干一边改学生作业。

我含着泪吃完本该老师吃的午饭,见老师仍在改作业,就拿着饭钵蹑手蹑脚出房去,在楼上的栏干上面伸出手去,用饭钵接来栏杆外瓦檐上哗哗而下的雨水洗净饭钵,回房拿过老师给我的那本书来看,看那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怕弄脏了老师的床,只坐在床沿上,胡乱翻着手中的书页,眼泪不住地流下来,哪里看得进去。其时,外面仍然乌天黑地,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房内的电灯光显得昏黄,老师被雨淋湿的衣服并没有换掉,正在伏案聚精会神改作业,好似忘记了我在他房中一样。密集的雨点打在北墙的窗玻璃上扑扑作响,我的泪就像那窗玻璃上一条条往下流的雨水,我泪眼朦胧地看着眼前改作业的老师,在心中自问:“老师,您待我这么好,我日后怎样来报答您啊?”

下午放学时,蓝老师叫我等一下,从他房间拿来中午他给我看的那本厚厚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站在课室门口对我说:“这是一本好书,你应该看看。书是我跟人家错来的,你要抓紧时间看完,并且不能损坏,不能涂写书页。”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繁体字竖排本小说,当时有好些字我还不认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入迷。那几天,中午、下午放学后,我在家一边往灶膛中递草烧火,一边捧着书看;晚上与外婆共睡一床,在床上一手端着煤油灯,一手捧着书看。第三天早上上学,我就带着已经看完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学校,还给了蓝老师。蓝老师接书在手,随意地翻了翻书页,问我:“好看吗?”我说:“很好看!就是还没看过瘾。要不是今天要还回给老师,我还想看第二遍。”我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过了不久,蓝老师又推荐我读了《林海雪原》。那是蓝老师主动推荐我读的、也是我人生中最早读的两部长篇小说。

因为我品学兼优,经蓝老师推荐,我当上了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戴上了三条杠的少先队臂章。我当上少先队副大队长不久,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沐河水库的河两岸秋游,搞“实践长征活动”。队伍在下接对面山的峭壁中,也有设想的“腊子口”,有一段险峻的羊肠小道,离河面约有两米高。在通过“腊子口”时,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同学不小心摔倒,正要滑向河中,被我一把捞住,正在情势危急之际,身前身后的几个同学,七手八脚将我俩拉了上来,引起队伍前面和后面不明真相同学的大哗,有人往前后队伍传话时,说是我掉到河里去了。过了“腊子口”险处,在后面督阵的蓝老师急匆匆赶上来,一路问是哪个掉到河里去了。我远远听见,赶紧喊:“老师,我在这里,没有事。”迎着老师走去。老师拉着我的手如释重负,左看右看,问是不是掉到河里去了?有没有摔伤?我向老师汇报刚才发生的情况时,看着老师那关爱的目光,心中的感动无以名状,泪水差点就流出来了。

但是,第二个学期开学时,我因为家中特殊困难,无钱报名注册。纯朴的农家孩子,没钱报名自然不敢到校上课。当年我家是超支户,家里为了增加工分收入,放牧着生产队的一条老黄牛,开学一个星期了,还没报名注注的我,只好在家放牛。学校在我家正南约一里多路,每当吹南向风时,在家就能清晰地听到学校的上下课钟声。

那一个星期,我每天在屋前田野或水圳边放牛时,看着自己熟悉的学校,听着学校里上下课的钟声和朗朗书声,脑海中就浮现出自己坐在前排课桌上,听蓝老师在面前讲台上讲课的情景,浮现出同学们起劲地齐声朗读课文的情景。我想听那朗朗书声,却又怕听;我想看到同学们,却又怕同学看见我没钱读书,只能放牛。因此每到上学时,或听到学校最后一堂课下课钟声一响,我就牵着老黄牛避开大路,又或闪在人家菜园篱笆后面,泪眼婆娑地看着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地上学、下学。尽管那时已是春暖花开,阡陌上春草泛绿,我却没半点心情欣赏春天美景,而是常常坐在田埂上垂泪:“我再也不能读书了吗?我就这样失学了吗?”温顺的老黄牛也明白我的痛苦,陪在我身旁默默无语地吃草。那一个星期,真是度日如年。

星期六的中午,蓝老师像观音菩萨一样降临我家,刚好在大门前的晒塘上也碰到母亲从生产队收工回来,老师问我为何不去上学?我不敢吭声,只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说:“老师,没钱给孩子报名呀。”蓝老师说:“运泉是个好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将来定有出息,一定要让他继续读书,不能误了他的前程啊。”母亲说:“老师,没办法啊,没钱给他读书就只好让他放牛了。”蓝老师想了想,拍着胸脯对母亲和我说:“运泉这学期的学杂费,就由我负责,叫学校从我下个月的工资里扣。我还有事,要回去了。运泉,你星期一务必要来学校上课啊”我感激涕零,要给恩师下跪,被老师拉住了,我泪水哗哗而下,目送恩师远去,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读书,以更好的成绩报答恩师!”

1964年秋,我上了六年级,班主任和语文科任老师是张观雅老师,蓝老师仍在教五年级。那一年,我的家乡终于有了水轮机发电厂,有了电力碾米机,母亲带我去碾过两次米。星期天,学校也组织我们去参观水力发电厂和电力碾米机。不久,我描写家乡新变化的作文《有意义的星期天》,被张老师推荐参加全县中小学生作文比赛,结果我获得一等奖,还有几个同学分获不同级别的奖。学校颁奖那天下午,校园里锣鼓喧天,全校师生在大操场集中。校门口用几十张课桌搭成一个舞台,舞台四面彩旗招展。当叶永春校长亲自给我颁一等奖时,我心跳得非常厉害,台下掌声如雷。颁发的奖品吕除了奖状,还有一支“英雄”钢笔和一本厚厚的红色塑料面大笔记本。奖状和大笔记本上,都盖着县文教科的大红印章。

颁奖会结束我就想着心事:想将漂亮的钢笔送给老师作为感谢,但送给现在的班主任张老师好呢,还是送给蓝老师好?我犹豫了好一阵:参加比赛的作文是张老师推荐上去的;但蓝老师对我恩重如山,到底将钢笔送给哪位老师才好呢?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要送给恩师蓝老师。同学们围着我,要看奖品,我胡乱地给同学们看了一下,就急着去找蓝老师。那时候,学校门前操场东西两边,各有一棵高达数丈、树干需三个同学才能合围的大叶桉树,我在西边的大桉树下人群中找到了蓝老师,兴奋地将奖状和奖品给老师看,老师不停地夸奖我。我要将那支漂亮、心爱的钢笔送给恩师,可蓝老师说:“这是你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老师不能收。希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争取将来做一个作家,为你自己,为你父母,为老师和学校争光。”无论我怎样恳求,恩师都不肯收下。

在灿烂的夕阳中,我拿着奖品飞奔回家向母亲报喜。回到家中,我兴高采烈地告诉外婆:“外婆!我得了奖呢!”外婆看了我得的奖状、奖品,十分高兴,不住地说:“仔君!仔君!我仔君好得啊!”我问外婆,娘还没回家吗?外婆说母亲去离家较远的自留地里割薯苗,还没回家。我听说,拿着奖品转身就跑。

当我兴冲冲地找到正在自留地里割薯苗的母亲,气喘吁吁地将好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惊喜地将双手在围裙上擦拭了又擦拭,之后才接过我的奖品看了又看。母亲1958年在农民夜校扫盲班认的字早就忘记了,其实并不认识那些字,我就大声将奖状和笔记本上的字读给母亲听。母亲听着听着,就撩起大襟衫的下摆擦泪。见母亲流泪,我也流泪,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娘啊您别哭您别哭!我一定用功读书,将来找份领工资的工作,让娘过上好日子!”

那天晚上,与外婆共睡一床的我辗转反侧:我想起去年那个下大雨的中午,我含着泪吃老师的那一份午饭;想起坐在老师床沿上手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泪如雨下的情景;想起春节后辍学一个星期的情景;想起蓝老师来家访的情景;想起下午颁奖会结束后,校门外大桉树下蓝老师说“希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认真读好书,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争取将来做一个作家,为你自己,为你父母,为老师和学校争光”的每一句话每一字;又想到父母出身贫苦,家是困难户,我是特困生,老师却待我这么好……那一夜,我暗暗立志:将来要当作家,为老师争光。

但是,人生之路多坎坷。1970年我高中毕业时,成绩一直很好的我,信心十足的我,满以为可以考上大学,殊不知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不准考大学,要回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的雄心壮志一下化为泡影,我大哭了一场。一天晚上,我摸黑到中心小学找恩师,想请恩师解惑释疑。问了几个遇到的老师,都说蓝老师已经调走,但他们都不知道他调到哪里去了。

那一段日子,苦闷、彷徨中的我,日夜想念能解惑释疑的恩师,想念扶危济困的恩师。可是,恩师已调走,我去哪里寻找呢?不久,我被分配到国营工厂工作,当了工人。七十年代初期、中期,社会上盛行“读书无用论”,但恩师当年要多读多写的教导,一直铭记在我心中;恩师在黑板上的漂亮板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12个字,不时出现在自己脑海。身为普通工人却又喜欢读书写作的我,在月工资只有二十多元、三十多元的情况下,正像人家说我的那么“傻”,省吃俭用去买“无用”的书。如今想来,我正是得益于恩师当年“要多读多写”的教导,成就了如今的我,也成就了我的万册藏书,让我受用一生。

1985年我受邀到“浙江杭州初阳台文学创作之园”写作。一天,游览孤山西泠印社时,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方刻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句的砚台,我立即买下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砚台。那一夜,我在杭州跑马场路92号的创作园里,手抚砚台心想恩师:恩师今在何处?身体可好?我哪一天才能找到恩师?过去的一切又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那是客居杭州想念恩师的又一个不眠之夜。杭州回来,我拿出《全唐诗》,细查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句出处。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收在《全唐诗》卷二百十六,排在所选杜甫诗第一首,我又细读了一遍全诗。关心民生疾苦的杜甫是我最为敬仰的诗人,恩师当年又是引杜甫诗句为我励志,我自得到刻有杜诗的这方小砚台后,将砚台当作宝贝,放在写字桌右方当作“座右铭”。每当我坐在桌前读书、写字、创作的时候,看到砚台就想起恩师,想到不但要努力再努力,还要坚持不懈地寻找恩师。

但寻找恩师的消息总不如意。当年在家乡小学教过我的老师们,或已退休,或调往别的学校、别的单位工作。后来的老师,许多都不知道以前的蓝老师。寻找当年的同学询问,都说蓝老师会讲梅县话、会唱正宗梅县客家山歌,应当是梅县人吧,除此之外就不大清楚了。数十年来,为寻访恩师,不仅梅县,就是邻近的五华县、蕉岭县,我都曾托朋友们寻访过。直到2003年,我在省民间文艺家理事会议上邂逅一位梅州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还曾拜托他帮我寻访恩师,也没有帮我访到恩师消息。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就是在2003年初冬的一天,当年曾经与蓝寿焘老师同校教书的叶老师来访,谈起当年的老师们,我问叶老师,可知当年那位梅县的蓝寿焘老师情况如何?叶老师告诉我:“蓝寿焘老师是兴宁县人而非梅县人,也早已退休了。但三年前还回过当年教书的学校,我还曾与蓝老师一起座谈。”获此重大线索,我兴奋得一夜未睡,恨不得早早天亮。

第二天,我将电话打到兴宁市教育局,询问蓝寿涛老师的消息。教育局黄局长听说我寻找恩师,很是热心,说蓝寿涛老师确是在我们这里退休的,但他的联系电话一下子无法提供,我们会立即帮您查询,请您等我们的回话。二十分钟后,兴宁市教育局的人事股刘股长就给我回了电话,告诉蓝寿涛老师家中的电话号码。

我对热心帮助的教育局同志说了不少感谢的话。放下话筒,就赶紧将电话打到老师家中,希望尽快听到恩师的声音。可蓝老师家人在电话中说,蓝老师在广州他女婿家中,并告诉了联系电话号码。我用笔记录下电话号码后,立即打电话到广州,说明我的姓名身份后,请她叫蓝寿涛老师接电话,对方说:“好,请您稍等一下。”听了这句话,我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我就可以和恩师通话了!不一会,话筒中传来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我叫了两声老师,问:“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恩师在电话中问:“你是哪位啊?”我说了两遍自己的姓名,说我是您四十年前的学生啊,老师还记得学生吗?恩师才想起来是我。为说明他听得清楚并记得我,他还说出了我姐姐的名字,说你姐姐也是我教过的学生嘛。我说是啊是啊。听到恩师讲话声音宏亮、中气充沛,我心中感到宽慰;找恩师找了近四十年啊,夙愿今天终于实现,我感到特别特别高兴,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那个长途电话讲了近一个小时,我仍舍不得挂线。我问恩师春节是不是在广州?恩师说他回家乡过年。于是,我和恩师约好,到新年时,我去恩师的家乡拜访恩师。

2004年的春节,我在兴奋中准备着、期待着。大年初四的早晨,北风特别大,天气特别寒冷,可我心里是热乎乎的。我带着妻子和女儿,乘长途汽车赶往二百多公里外的兴宁拜访恩师。我们找到恩师居住的教师新村,一边在手机中听老师指点着通话,一边往前找。在一幢楼房前,我远远地一眼就认出了来接我们的、阔别四十年的恩师:恩师肤色比以前赤了些,头发白了、少了,但身体很好,走路动作快捷,说话声音宏亮,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趋步上前,双手紧握着恩师的手,含着泪喊声:“老师好!”恩师和我紧紧握手,和我的妻女握过手后,就和我手拉着手一直走进家门。我终于找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恩师!

我们在恩师家中住了两晚,受到恩师、师母和一大家人热情款待。那一个天气特别寒冷的新年,也是特别高兴、特别温馨的新年,我和恩师共同回忆四十年前的学校,共同回忆那遥远岁月里风雨交加中的午餐,共同回忆恩师当年家访的情景,以及当年学校老师们的特长和各种趣事,互相印证和补充细节,抚今追昔,畅叙师生情怀。

恩师告诉我,他1958年毕业于老龙师范,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到我的家乡任教。恩师还拿来当年老龙师范毕业班同学合影照片给我看。我从恩师口中得知,1968年恩师已调往贵岭小学;1970年,我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高考,想去找恩师为我解惑释疑之时,恩师已经调回家乡兴宁任教。恩师任教四十多年,桃李满天下,恩师本人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校长。

我对恩师说,只因学生当年少不更事,不会问、不敢问也没有问过恩师籍贯,以致后来寻找恩师时走了许多弯路,要不然,我早就找到恩师了啊。当我向恩师汇报学生文学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成果奖项时,恩师特别高兴地找来老花眼镜戴上,认真地看,不时称赞我“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对恩师和师母说:“要感谢老师的教育培养!没有恩师当年的扶危济困、教书育人,哪会有学生的今天啊!”

几十年来,我时时记着这些话,记着师恩,记着努力工作、回报社会。2006年5月,我看到报纸上一篇《大学食堂里的四个“学生师傅”》的报道,讲我家乡的第一所大学中,四个特困生在学生食堂里勤工俭学,每天辛苦劳作,报酬就是免费吃三餐,早上是简单的早点,午、晚每餐一荤一素且不能吃较贵的菜,此外再无任何经济报酬。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个“学生师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曾经的特困生。

我想,自己只是个平民学者穷作家,无能力像富有的企业家那样在经济上捐巨款扶贫助学,也无法像丛飞那样越过千山万水到云南贵州去扶贫助学,但可以在精神上帮助特困生们战胜困难啊。家乡大学党委书记老高是我好友,经老高安排,学校邀请我去为特困生们作励志演讲。于是,我作了题为《直面困难,立志成才》的第一场演讲。我用自己少年困难时求学、青年立志向学、半生艰苦治学的经历,并引用古时“车胤聚萤”、“江泌随月”等贫苦人家子弟勤学苦读的故事,在思想上、精神上激励特困生们克服困难。

此外还指导、帮助特困生们成立“励志团体”,并受邀担任兼职顾问。后两年,又分别为大学生们作了《论读书》、《论学》演讲;为培养文学新人、繁荣文学创作,为多所学校文学社团举办免费“散文创作培训班”……在许多人一切向钱看,无钱不办事甚至钱少都不办事的时代,我这像雷锋样的“傻瓜”做这些不取分毫报酬的“傻事”,虽然受到不少冷嘲热讽,但我坚定不移、无怨无悔。

当我第一年演讲开讲之前,给四个“学生师傅”——特困生代表,赠送书籍和钢笔作为见面礼时,我看到了他们感动得湿润的眼睛;当演讲结束,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当我和老妻在学校不放假的节日,将几个特困生叫来家中一起过节时,我同享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当我给他们赠送《井冈山》和《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碟片,为他们励志、鼓劲时,我看到了他们心中的惊喜;当我将他们叫到家中一起为生日的同学庆生日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温暖;当“励志团体”和学校文学社团班子成员们来商量活动时,即使再忙我都觉得义不容辞;当四个特困生终于完成三年学业,我和老妻在家中为他们设毕业宴祝贺时,我既收获了宽慰和快乐,也似乎看到远方年迈的恩师在点头嘉许。

家在梅县地区的恩师,1958年在老龙师范一毕业,就到我的故乡教书育人,当年我刚破学。半个世纪后,恩师当年的母校老龙师范升级为故乡的第一所大学,其中有不少学生就是恩师家乡人。我为莘莘学子、为贫困学生作些微小的奉献,是师为我范,是感念师恩,其实,也是另一种回报——回报老师的恩情,回报老师们的教书育人,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教育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梅县   砚台   火烧云   作业   恩师   杜甫   课文   奖品   外婆   散文   当年   母亲   同学   老师   学校   体育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