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之乡"靖江竹编:岁月编织的非遗文化,时光沉淀的指尖诗意

野水平溪桥,波翻蓼花乱。

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

——明·王叔承

一段竹,一片篾,在手艺人的指间来回翻飞。

那本是一根平平无奇的竹子,却在匠人们自带魔力的手中,化平凡为神奇。在挑竹、破竹到编织的过程中,将竹内里所潜藏的灵魂与生命力尽数迸发,由此变身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祖辈的宝贵技艺,随着时光的流转传承到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手里。他们手中翩然起舞的竹篾,也在一个个时光定格的瞬间,绽放出最温情灵动的光彩。

匠心,从不会随着时光的远去而改变;技艺,从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消逝。竹编,一道由岁月编织的非遗文化,一股由时光沉淀的指尖诗意。

历史悠久的竹编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璀璨画卷,竹编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

我国的竹编工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考古学家们从浙江湖州的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数百件竹编器具。

在那个农耕文明尚初步兴起的时代,人们就已能够用竹来编织器具放置物品,可见先祖人民的无穷智慧,这也可算是最原始的竹编工艺。

竹编,催化了陶器的诞生和发展。为了储存水源,古人会在由竹藤编制的器具骨架上,糊上湿泥,制成陶坯,放在火上烘烤后便形成了最早的陶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改用黏土制作陶器,并仿照竹编上的几何纹路对陶器表面进行装饰。

在商周时期,竹编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最明显的表现是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竹席、竹篮、竹背篼等竹编器具,竹编的编织花样也变得丰富多样,出现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编的编织工艺则越来越精细考究。那时的人们为了追求美感,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竹篾混合起来编织。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竹席,就是用淡黄色和紫红色的竹篾混编而成,席面上的编织纹样则是别致的回纹图案。

秦汉时期开始,随着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和不断壮大,竹编工艺的发展也渐渐走向高峰。明朝以后,竹编工艺迈入繁荣时期。这时的工匠编织的竹器越来越精巧,还会和当下盛行的工艺美术结合起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精美又实用的竹制品。在明朝,竹编工艺还和煎茶一同传入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中国的竹编工艺自此开始影响世界。

悠悠历史,竹香氤氲。竹编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那一条条细长的竹篾,在纵横交织间,编织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梦想与人生;在翻飞穿梭中,彰显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2008年,竹编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项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绽放出更强劲更持久的生命力。

情怀悠悠的靖江竹编,是家乡儿女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和对故土最深的眷恋

中国竹编传承数千年,孕育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竹编文化,竹编器物也一直潜移默化地融入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是个竹编编织大国,会做竹编的地方有很多,且各有本土特色。

在江苏省长江下游北岸,有这么一座秀丽温婉的滨江小城,被称为“淡竹之乡”的靖江。

翻开靖江历史的卷轴,自有一股清香扑面袭来,那便是竹的雅致气息。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文化底蕴,都处处彰显着竹的气节,处处飘逸着竹的清韵。我自小就在这“淡竹之乡” 长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浸润着竹的淡雅芳香。

靖江被誉为"淡竹之乡",靖江人的生活,处处可见竹的印迹。竹编,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技艺,在靖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靖江竹编,也由此被列入靖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朝阮升之在所著的《南兖州记》中记载到:“孤山有神祠,侧悉生大竹……伐之者必祀此神”。孤山,是靖江市内唯一的一座山丘,在古时就有着“神山”的美誉。那时古人要想上山伐竹,必须先行祭拜孤山上守护竹林的神祠。

自古以来,靖江就拥有着广袤丰富的淡竹资源,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几个竹产地之一。在鼎盛时期,靖江盛产的竹子多达十余种,最常见的品种就是淡竹。和一般的毛竹相比,淡竹的质地更加平滑精细,竹材的篾性好,最适合用作竹编。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丰富多样的淡竹资源,靖江的竹编工艺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在一代代手艺人执著不懈的传承和创新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据《靖江县志》记载:“民国5年(1916年)创办乙种工业学校于学宫内,招染织科1班,翌年增设藤竹科,民国7年增设洋袜科。”可见从民国时期开始,靖江的竹编工艺就已有了系统的发展模式和高超的技艺水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靖江竹编的发展进入了光辉繁荣的岁月。那个时候,靖江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编竹编,做竹器。据说,当时的靖江人结婚,讲究和看重的就是“三子”——房子、竹子、小伙子。竹子,也被那时的百姓看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竹器,成为了当时家庭使用的最普及的日用器具。从盛物用的竹篮竹筐、淘米用的淘箩到就寝用的竹席,就连家里所用的家具都是由竹子打造,例如竹凳、竹椅、竹柜等。靖江人的生活可谓与竹密不可分,紧紧相连。

那时,靖江人还通过摸索尝试,成立了外贸工艺竹器设计组,专门设计并生产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竹制工艺品。这种形式的竹器除了受到本地人的欢迎,还远渡重洋,通过外贸公司销售到了国外,获得了良好的赞誉,成功打开了国外市场。

靖江竹器在海外的畅销,由此进一步推动了靖江本地竹编业的发展。在当时,靖江从事竹编的手艺人可达上万人。

竹编在靖江的“全民盛行”,也由此催生了专职以竹编谋生的手艺人一行。在靖江,人们将有着深厚编织功夫的竹编手艺人称为篾匠师傅

那时,谁家想要用竹子打个家具或是编条竹席,就会把篾匠师傅请回家。这时就轮到篾匠师傅大展身手的时候了。他们会亲自去竹园砍来竹子,然后经过挑竹、破竹、打磨和编织,一件精美又实用的竹器就此诞生。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靖江的竹编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正是依靠这些篾匠师傅的默默坚守和虚心传授。

他们,用一根根平平无奇的竹子,编织出靖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展望,传递出靖江人民对于古老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传承,也蕴含着家乡儿女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匠心付诸的靖江竹编工艺:把岁月和人生织进竹编里

竹编工艺,可是门“精细活”。片竹成丝,编竹成器,这门技艺表面上看似简单,工序却是极其的繁琐,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持续付出,急不得也躁不得。只有心思缜密,细致耐心,经验老到的篾匠师傅才能胜任。

靖江竹编从原料雏形到最终成品,一般需要经历选料、破篾、打磨、煮蔑、染蔑、编织这几道工序。

1、选料

拿来做竹编的竹子,需要符合三个特征:竹身笔直、竹节平滑、软硬度俱佳。只有这样质感的竹料,才能做出上乘的竹制品。原料选择好后,就可以进入破蔑(破竹)的工序步骤。

2、破篾

篾匠师傅手持砍刀,将竹子从中间破开,先一破为二,再二破为四。破开的竹子要保持厚度均匀,周身细腻。

破竹之后,再进行分层,即将竹子劈成粗细匀净的篾丝。劈篾也是道技术活,十分讲究技巧。劈篾时,手和刀要平行成一条直线,且用力要均衡,不可时重时轻。

3、打磨

劈好的篾丝,需要反复打磨,一直到握在手里感觉不出刺感才可以。这样的竹篾编出来的竹器才牢固扎实,富有光泽和弹性。

4、煮蔑

竹器也需要防蛀、防霉,所以用来编织竹器的竹篾就需要放入水中高温煮透,待晾干后才可进行编织。

5、染蔑

染蔑,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个人需要对竹篾进行染色,这样编织出来的成品颜色更为丰富,也更加具有视觉观赏性。

6、编织

编织竹器时,一般先“起底”,即将底部先编织完成,打好底座,再编织篓身。编织时采用“挑一压一”的方法,一般是纵横交织,经纬交叉,条条环扣。竹器编织好后,最后再嵌上竹片固定成型。

靖江竹编的编织技法很多,除了最普遍的垂直经纬编,还有六角编、三角编、回旋编等各种编法。

编织一件竹器,需要技艺的积累、时间的沉淀、精神的坚守。匠人们编织竹器,也等同是将岁月和人生织进竹编里。

沉得住寂寞,耐得住平凡,守得住初心。在这个浮华喧嚣的社会,竹编这门传统的技艺让我们再次回归生活本真,守望人生情怀。

结语

苏轼曾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从古至今,竹一直和梅、兰、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以其坚韧不拔、清雅高洁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更成为文人笔下形容高尚品德的精神文化象征。

而承载悠悠历史的竹编,也浸润着竹的高洁气韵,弥漫着竹的清雅芬芳,蕴藏着竹的不屈气节,更彰显着竹编艺人执着无悔的匠心。

匠心,不会随着时光的远去而改变;技艺,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消逝。

悠悠历史,竹韵飘香。靖江竹编,一道由岁月编织的非遗文化,一股由时光沉淀的指尖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靖江   篾匠   遗文   竹篾   手艺人   岁月   竹席   竹器   匠人   匠心   陶器   竹子   技艺   诗意   指尖   器具   师傅   时光   工艺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