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别盲目焦虑!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昨天带着女儿玥玥去做核酸检测,同行的还有她的一个同学L及同学妈妈。两个孩子在车上写作业,我和她妈妈排队。

一个多小时的排队过程中,她妈妈说了很多从她女儿口中说出的我女儿的事情。

然后,有个标签就这样出来了:玥玥有些不合群。

对此,我笑了笑,说:“她小的时候就是如此。还好现在和L玩得不错。”

今天早上送她上学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想起昨晚的聊天。

在一些父母眼中,孩子不合群是不对的,是需要改变的。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学会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真的需要这样吗?

孩子一定要“合群”吗?

想一想我们上学的时候,最羡慕或最欣赏的同学是谁?是那个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和谁都能友好相处的那个人吗?

我当时欣赏的,是有独特的性格、学习优异的同学。

所以我认为,孩子的状态是否需要改变,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我们认为应该如何。

何况,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没过得多么精彩,如何确定我们告诉孩子的就一定是对的?

父母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孩子不合群?别盲目焦虑!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1)孩子享受其中,自得其乐。

如果孩子享受自己的世界,不耽误学习以及学校各方面活动的进行,孩子自得其乐,便没有必要非要让孩子变得“合群”。

因为在强迫孩子“变合群”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损失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感,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作为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清晰的思想。可是,一旦融入群体,或者特别努力地想要融入群体之时,他的个性和思想就容易被群里所影响甚至胁迫。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享受自己的世界,同时没有严重影响到学习,那么不如顺其自然。

比如玥玥。

老师们对她的评价都很不错,成绩稳定在前几名,是学习小组的组长,学校运动会每次都参加,上课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只是,平时课间不愿和同学聊天打闹。现在四年级了,放学接她的时候基本都是她一个人出来。

反观我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就和同学们勾肩搭背了。从来没见过他单独从学校门口走出来过,每次身边都有几个同学,男女都有。

对此,我从未要求过什么。孩子是否舒适,看他们的表情就一目了然。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只要不影响(伤害)别人,我都选择让他们顺其自然。

我不愿被人按头去合群,所以我也不去要求孩子们。

(2)孩子感觉孤独沮丧,认为自己被排斥了。

如果孩子不是主动远离群体,而是觉得自己是被群体抛弃了,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玩,却不知如何才能加入他们,因此感觉很自卑、很沮丧。甚至因为曾经被数次拒绝,让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胆子越来越小。也就越来越无法做到“合群”。

这种情况下,是需要我们出手干预的。

而且越早干预,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小。

孩子不合群?别盲目焦虑!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群”?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不合群”已经影响到他的情绪、学习和自我定位了,孩子没有能力改善当下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及时介入引导,改变现状,帮助孩子从沮丧自卑中走出来。

(1)相同的表现,背后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原因

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合群,我认为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

主动不合群,是他不会主动加入群体当中,不具备沟通和交际的基础能力。对此,他觉得不舒服,因为他很想加入群体之中。

被动不合群,是他申请加入群体之中的时候,被同学们无情地拒绝了。他敢于表达,却没有效果。久而久之,他失去了主动申请的勇气。

其实,除了极个别的事例(比如《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遥因为无意中得了一种病,导致大家对她唯恐避之而不及)之外,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孩子若是被大部分同学孤立,背后一定有他个人的原因

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出这个原因。可以直接观察孩子的行为处事方式,也可以询问班主任,或者找机会和同学们看似随意地聊聊天,间接了解情况,帮助孩子找到成因。然后,针对具体的原因,再去寻找合适的改善办法。

只要孩子想改变“不合群”的现状,孩子就愿意配合做出改变。

不过,还有个事情值得注意:

父母要能分辨孩子是否“真的不在意”。

有的孩子得不到一个东西,就会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比如:“反正我也喜欢和他们玩。”

在看似“没关系”的表情之下,实际上是一颗无比在意的心。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改善现状,就相对困难一些。因为孩子在表面上是不配合的。父母要么先说服孩子接纳真实的自己,要么在“无意间”引导孩子慢慢改善他的行为方式。

孩子不合群?别盲目焦虑!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2)父母要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

行胜于言。

思考一下:孩子是更容易听我们说的话,还是更愿意学我们的做法

当我们自己沉迷着手机,却命令孩子去看书,让他养成阅读习惯的时候,孩子是怎么做的?

书香门第的孩子大多爱阅读有见识,不只是因为经济或人脉的原因,更因为孩子从小到大都在书香气的浸染之下,不用父母说什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早早就迈进了书籍的世界。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不会与人沟通,并为之痛苦的时候,我们要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碍,勇敢地迈出家门,和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去聊天、来往。当我们学会展露笑颜敞开心扉,与他人正常交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慢慢就会了。

我们主动和邻居打一声招呼,其效果都远胜过于口头上教孩子十遍“要懂得和别人打招呼”这个道理。

最好的育儿方式,就是你首先活成了你期待孩子成为的样子。

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在观察父母、模仿父母。即便他不喜欢父母的样子,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孩子不合群?别盲目焦虑!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3)主动给孩子制造“合群”的机会

女儿前几天被同学邀请去参加生日聚会,她坐在长长餐桌的一个边角位置,是她主动选择的。

吃饭的时候,她静静地看着同学们聊天,表情平和。

我后来问她:“玥玥,你想办这样的生日聚会吗?”

她说:“不想。”

玥玥是享受这种不成为焦点的状态,也能欣然看着同学们嬉笑打闹。

但是,如果要是想主动变得更合群的孩子,多半会回答:“想。”

所以,举办生日聚会,是一个将自己的孩子与他的同学们拉近距离的一个方式。

而且,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互动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进行着。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行为不妥、方式不当的地方,我们都能观察到,同时也可以在不影响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教给孩子正确的互动方式。

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约同学及家长出去玩儿,比如爬山、游乐场、采摘等。制造孩子与同学们相处的机会,不断地磨合摸索,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善的。

孩子不合群?别盲目焦虑!认知和方式同样重要

接纳,是一种人生态度

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学会接纳将对我们受益一生。

人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无法接纳”。

如果我们能坦然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就不会有强烈的沮丧和自卑,才能理智地寻找改善的方式。或者,干脆不改善,就接纳现在的自己。又有何不可?

如果我们给孩子做好了一个“接纳自己”的态度,孩子或许就能走出沮丧和自卑的情绪。

无论孩子不想合群,或者做了很多努力依然没有做到合群,那么为什么非要在痛苦中苦苦挣扎,非要让孩子“合群”?

这个目标是否一定需要达到?

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你觉得呢?

——END——

作者:皓月长歌,家庭教育讲师。走进育儿,是因家有两只神兽,希望通过学习助力成长。所写文字或有局限性,请建设性参考。关注我@皓月长歌正面管教,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皓月   方式   孩子   焦虑   认知   自卑   盲目   群体   主动   现状   对此   痛苦   样子   女儿   父母   原因   同学   体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