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丰乡厨俏:告诉你一些乡村厨师的故事

民丰乡厨俏:告诉你一些乡村厨师的故事

关注乡厨,缘起年轻时参加一次乡村的寿宴。酒席吃差不多了,一个中年男人拎着一只铝制烧水壶走了过来。主家介绍说,这是厨师张师傅。中年男人点头向大家致意:"菜的味道还好吧?"

一桌的人都说好,菜全吃光了,味道好吃!有女客起身,说已经吃好了,让出了个空位。张师傅坐下说,陪当兵的小老弟吃杯酒。亲戚让添了几个冷菜,并给张师傅加了干净碗筷。张师傅从烧水壶中给我和他自己各倒满了一小碗酒,开始喝起来。张师傅介绍自己说也曾当过兵,在炊事班干过,相当怀念部队生活。这就开始劝我喝酒。那个时候,苏南乡下办酒时兴黄酒,倒还不是沙州优黄,而是江阴黑老虎。少不更事的我,被他七宣八谑,竟醉了。

部队转业回到无锡后,参加这样的乡宴就多了,跟张师傅碰面的机会也多了。年节上更是频繁。接触中,对张师傅,同时也对乡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民丰乡厨俏:告诉你一些乡村厨师的故事

记忆中,改革开放前,苏南农村很少有人能有钱在家摆几十桌宴席。经济条件改善后,一直到本世纪初,大多数农村的婚丧嫁娶,孩子的满月、周岁、参军上大学什么的,只要是有事办酒,都是在自己家里办的。而且桌数越办越多。请师傅上门烧菜,桌面摆在自己家里或外面的场上,地方不够,还可以办在邻居家里。桌椅碗碟也是向乡邻借的,上面都刻着记号。中午、晚上都会开席,方便亲戚、乡邻上门。实际上也有回礼的意思。别人家办酒席,也是亲戚和村巷上的乡邻都请的,你吃得多了,得回礼。再说,这吃宴席,一般是不能空手的,你送出去的,怎么也得收回来吧。这么说可能有点庸俗,但事实如此。

张师傅就是被请到家里烧菜的师傅。乡下是不可能到城里去请大饭店的专业厨师的,这就给乡村一些会烧桌菜的能人创造了机会。在苏南农村,会烧桌菜,是很受待见和欢迎的。用当地方言讲叫"俏",含着紧俏的意思。张师傅真的很俏。他和许多乡厨一样,大多没有受过科班的专业训练,也没有职称和证书,更不是专门以此为职业的,纯属"野路货"。但丝毫不影响他们行走在村巷,活跃于田野,带动或引领着乡村的饮食潮流,非常值得树碑立传。

民丰乡厨俏:告诉你一些乡村厨师的故事

张师傅从部队退伍后,进了无锡城里的一家国营单位,做家电维修工作。但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烧菜。就跟着他的姨父学烧菜。他姨父是村里最好的厨师,菜翻新得快,味道也好,最拿手的就是烧制红烧猪蹄膀,名气很响。本领大的人,脾气也大,再加上大嗓门。跟他学手艺,张师傅没少挨骂。好在张师傅是温吞性格,一副阿弥陀佛的样子,也不回嘴,更不恼怒。姨父是刀子嘴豆腐心,只图嘴上一时的快活,见外甥不吭气,骂一阵子也就消气了。姨父教的,一点一滴都被张师傅记在了心里,所以进步很快。师徒配合也就越来越顺手,被师傅带着出去的次数就慢慢多了起来。姨父七十虚岁的那年,被诊断出肺癌晚期,拖了三个多月就走了。从此,巷上及附近村巷就都请张师傅烧制桌菜。

得了请托,张师傅会提前十来天上门,与主家确定开多少席,是否分中午和晚上。再商量菜单。无非是冷盆、热炒各要多少,需要什么大菜。红烧蹄膀自然是少不了的。确定了菜单,再商定食材的采购及分工。到了正日前一天,张师傅就会带着徒弟上门处理食材,"架"冷盆,也就是把冷菜准备好。海蛰、皮蛋、鸡胗、爆鱼之类的,一般为八只,条件好点的会有十只冷盘。这一天,还要在柴灶上烧制红烧蹄膀、蒸好母鸡等大菜。正日一早,会运来柴油桶做的炉灶,加进煤球,按上鼓风机,开始操作。帮工除了徒弟,一般都是乡邻和亲戚中的女眷,互相帮忙,都不用叫的。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民丰乡厨俏:告诉你一些乡村厨师的故事

中午正席,厨师不敢疏忽,会不时到酒席上征求意见,看看口味是否可口,菜肴是否受欢迎。还得和主家对晚上的桌数。这样才能手下有数,保证中午晚上菜肴足够,确保圆满不豁边。到了晚上,主菜烧完了,才稍许放松,交给徒弟或帮厨,找熟悉的客人喝酒。也有最后结束了,才和徒弟、帮厨的一起喝酒。这时主人也会作陪。曾经有个我认识的烧菜师傅,中午宴席快结束时,自己就坐酒席上喝酒。有人故意跟他逗酒,他竟然较真,喝醉了,误了晚上的宴席,从此,名声就受了影响。

张师傅起初只是利用工作之闲替人家烧菜,实在忙不过来了就调班或者请病假。还专门买了辆幸福250摩托,装上他的那套烧菜家伙,奔波于巷头村尾,忙得不亦乐乎。都是本村本巷的,这样的劳作一般都不收费。主家会把采购食材的活交给厨师,好让厨师有点赚头。如此安排,大家心知肚明,谁也不觉得亏欠。出村接活,不是特别的关系,张师傅还是要收工钱的,这样才能周转得开。

要说还是头筋活络的人来事,这乡厨也成了气候。张师傅退休后,自己做老大,弄了一套人马,分工明确,提供全方位宴席服务。得到信息后,他负责上门谈生意,开菜单。从桌椅板凳、盘碟碗筷、炉子锅子,一应齐全。后来,还提供可拆卸的活动板房,哪里需要就安排车辆运送到哪里、搭建到哪里。连洗菜、洗碗之类的帮厨也全承包了,提供“一条龙”服务,一点都不用操心,实在是方便了东家。

民丰乡厨俏:告诉你一些乡村厨师的故事

有一次,张师傅在老年协会跟几位老人喝茶,发现各家即将有什么红白宴席的信息在这里都能及时得到。他眼睛一亮,觉得这里有机会,就说动了有关的领导,以协会的名义,为各家提供烧制宴席的服务,只收取少量费用。很受老人欢迎。赚到的钱,他捐一些给老年协会,供老年人喝茶、搞活动。这样,张师傅在老年协会也很有面子,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是经济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近些年,农村办宴席,竟然都进了饭店,很少有在家办的了。一来是嫌麻烦,二来是有了攀比。大家都到饭店了,你一到饭店办,面子上就过不去了。后来,就连年夜饭也会上饭店去吃了。张师傅的营生就冷落了许多。张师傅并没感到失落。岁数大了,应该歇息享清福了。他的弟子们,一个也没闲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又怀念起土菜、家常菜的味道,那些原先奔走在乡间的乡厨们,又在农家乐、"一桌头"会所找到了用武之地,乡厨还是很俏。日子真的是好了。

民以食为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有许多地方的乡村宴席还是依然流行。日子好了就得吃,也需要用宴席的排场来证明。乡里乡亲的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其乐融融。那份享受,那份幸福,实在是用语言表达。数千年来,中国人终于衣食无忧了。这份传统,这份乡村的记忆,应该得到传承,列为文化遗产。只是疫情严重,国人还应克制。日子好了,就得更加往好了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蹄膀   民丰   苏南   厨师   乡村   乡邻   姨父   酒席   宴席   红烧   徒弟   亲戚   师傅   中午   味道   晚上   故事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