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忽略的真正中兴之主,三大成就无人能及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一个被忽略的真正中兴之主,三大成就无人能及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开国之君常有,而中兴之主不常有。


国祚短暂的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


国祚长久的朝代,如唐、宋、明,偶见中兴之象,却未成中兴之实。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如昙花一现,转瞬就进入到“安史之乱”的暗黑时刻。


宋仁宗时代虽然有“仁宗盛治”之美誉,但几十年之后就出现了被称为“靖康之耻”的大宋之殇。


明朝万历皇帝曾有过“抗倭援朝”的辉煌,但很快他的孙子崇祯皇帝就吊死在景山的歪脖树上。


中兴,一定是有着“大一统”的长远。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一天下”。


回顾历史,中国还真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就是有着传奇经历的汉宣帝刘病已。


#01:

安邦有法,治吏有方


汉宣帝时代,中国的疆土达到了历史最大。“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典故就是来源于此。


刘病已即位初期,霍光执政。当时,汉朝的官员打仗能力很弱,要不也不会经常派公主去匈奴和亲了。


为什么我们要说官员而不是官兵呢?因为,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汉宣帝即位第一年就迎来了一场战争。大致情况是,和亲乌孙的刘解忧公主发来求救信,说匈奴要强抢她嫁给匈奴单于。


霍光立马派四路大军攻打匈奴。与此同时,汉宣帝也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常惠到乌孙。


战争的结果是,四路官军都打了败仗,还虚报军功。


另一边,常惠率领五万乌孙兵却传来了惊人的好消息。他们北出天山,突袭了匈奴老营。简单说,就是把匈奴的老窝一锅端了。这场战争,直接成为匈奴分裂的导火索。


后来,呼韩邪单于投降了汉朝。匈奴自此之后逐渐走向了没落。


霍光死后,汉宣帝一举清理了意图造反的霍家逆党。


虽然将霍家满门抄斩,但霍光却依然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不因霍光的功绩就纵容其子女的忤逆,也不因其子女的忤逆就抹杀霍光的功绩。


功过不可相抵,赏罚还须分明。乃明君所为。


霍家逆党虽然清除了,但其恶劣影响还在。汉宣帝又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治吏行动”。


对于整治吏治,汉宣帝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最有名的就是“久任制”。


什么是“久任制”呢?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干得好,就让你总一直在这个地方干。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有疑惑了。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干得好,按道理说应该升迁呀?总在一个地方干,怎么进步呢?这些在汉宣帝眼里其实都不是问题。


汉宣帝有一套非常科学的考核制度。干得不好的,调离是必须的。绝不能让庸吏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干得出色的,则加薪加爵。


这就是说,同样都是郡守,可能爵位俸禄千差万别。业绩好,得到的荣誉与俸禄就高。业绩不好,你的俸禄不但不涨,还会降。一切用业绩考核,用业绩说话,无论资历,更无须比拼什么职称。


简单说,汉宣帝对官吏实行的是“动态年薪制”。随时根据你的业绩调整工资,大家都是合同制,一年一签,谁也没有铁饭碗。


比如有一个大臣叫黄霸,开始出任颍州太守时工资是八百石,后来任职期间,颍州大治。汉宣帝给他的工资涨到两千石,赐爵关内侯。


那么,汉宣帝是如何有效对官吏政绩进行评定的呢?就在于他创立的巡查制度。


汉宣帝不定期从中央派出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明察和暗访。特别是对于贪污、滥用刑罚的官吏坚决重办,绝不手软。


汉宣帝根据政绩对官吏进行奖惩的制度,有效刺激了官吏务实勤政的积极性。同时,官吏长期在一个地方,有利于地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了官吏为了升迁而追求短期政绩的弊端。


官吏都勤勉做事,汉宣帝就有更多精力治理边疆了。他在位期间,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正式归属大汉中央政权。


一个被忽略的真正中兴之主,三大成就无人能及


#02:

遏制土地兼并,指导农民增收


汉宣帝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百姓疾苦。因此,他上台之后,采取多项措施为农民减负,让农民增收。


汉宣帝继位初期的土地状况是什么样子呢?基本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宣帝亲政后,着手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他把那些土豪劣绅巧取豪夺来的土地充公,然后分配给无田或者少田的老百姓。让农民们摆脱地主的控制,不受或少受地主的盘剥,重新对土地和用户进行登记,让农民们成为拥有自己土地的编户。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除了减免租税,汉宣帝还下令降低全国的盐价。


盐是百姓的必需品,许多朝代对盐实行国家专卖,价格当然由国家高度垄断。盐价的降低,有效降低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为了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汉宣帝设立了“劝农使”和“常平仓”。


“劝农使”为种地的百姓提供科学指导。“常平仓”是指当粮食丰收导致价格暴跌的时候,由国家出面以相对高的价格进行收购,避免农民辛苦一年入不敷出。


“国治其安,吏称其职,民乐其业”。汉宣帝时期呈现出“中兴”景象。


政治上的清明,让大汉朝的军队也有了很强的战斗力。


羌族部落造反,联合匈奴对大汉发动进攻。


汉宣帝从不采取绥靖政策,他派赵充国进行讨伐。


兵马未动,需要粮草先行。打仗的军粮从哪里来呢?汉宣帝会向百姓征集少量粮食,但主要是让军队自己开荒屯田。


赵充国的军队一方面与叛军对峙,一方面屯田。因此他的军队被称为“屯田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屯田军对羌族作战取得胜利后,汉宣帝在这里设立了金城属国,继续开垦荒地,扩大战果。可以说,汉朝军队打到哪里,垦荒就到哪里。战争结束之后,不是一片萧条,而是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自古道,行纯粹者易,行中道者难。


像汉宣帝这样,能把当时已经出现危机的大汉朝建设得如此强大,秘诀在哪里呢?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儒法并行,刑德同用。


对于官吏管理,汉宣帝奉行法家思维,治吏一定要严;对于经济政策,用得是荀子理念,富国先富民;对于意识形态,用得是儒家理念,仁孝为上;对于治国艺术,则用老庄思想,既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无为而治,又有“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浪漫。


可以说,汉宣帝的政策让大汉重新焕发了生机。可惜的是,他死之后,他的继任者没能延续他的治国理念。而到了王莽时代,他的政策遭到了彻底破坏。


王莽新政的主要一条就是实行了“王田”制度。也就是说,所有的土地都由王权管理,个人就不允许买卖了。如果说,这一政策用得好的话,对于百姓也是有好处的。把王权土地合理分配给百姓,又可以有效避免土豪劣绅的兼并,难道不香吗?


表面看,王莽的政策与汉宣帝的政策似乎同出一辙,但他为什么就失败了呢?


一个被忽略的真正中兴之主,三大成就无人能及


其实原因也不难找:王莽太过于折腾了。一个是周边不稳。王莽给匈奴改名为“恭奴”“降奴”,“单于”改名为“善于”“服于”,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大家不服,因此周边战事不断,数十万大军长期陷于战争的泥潭。


对于国内的地方,王莽也经常给改名。就连建筑名、官职名,能改的差不多都改。改了不好听还继续改,有的郡名一年改五次,官员和百姓们根本都记不住,严重影响了诏令流转效率,同时造成百姓心中的厌恶。


大家心中都感觉厌倦了,你说你这王权还长的了吗?所以,王莽很快就被推翻了。


光武帝刘秀上台之后,汉朝又迎来了新的开始。


刘秀上台之后实行了两大政策,可以说是对汉宣帝政策的延续。一是整顿吏治,二是休养生息。


朝廷提倡躬行节俭,提倡廉洁,选贤任能,汉宣帝时期的清明吏治又回来了。


对于土地管理,刘秀实行“度田”制。依然是打击土地兼并,度量全国土地,开展全国户口调查,按照人口合理分配土地,就这样,土地又回到了老百姓手中。


如果我们从汉宣帝在位算起,他之后汉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其实仔细想想,倒也没有什么秘诀,无非就是三条,其一就是让老百姓安心过日子,没事不折腾百姓;其二就是让官吏尽职尽责,严厉惩处腐败;其三就是让边境长治久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难吗?不难。不难吗?也难。


推荐阅读:

史上最有心计的皇帝,装了36年蛇精病,到底为了啥

他是中国唯一兵不血刃得到帝位的人,却被世人骂了2000年

被世人忽视的帝王,他如果多活几年或许就没有宋朝了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王莽   王权   单于   羌族   史记   吏治   俸禄   官吏   汉朝   匈奴   军队   成就   土地   百姓   政策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