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比尔·盖茨和本书作者塔拉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比尔·盖茨


这是一部新人处女作,作者塔拉17岁前没上过学,新书首发当周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TOP1,全球37种语言版本,豆瓣评分8.9,比尔·盖茨亲自推荐的年度好书。


故事讲了一个荒诞的家庭:一对父母带着七个孩子,隐居山林与世隔绝,靠处理废铜烂铁为生,他们对政府充满警惕,不上学不就医。为逃脱这座牢笼,小女儿塔拉以决绝的勇气走出大山,17岁开始学习文化,一路走到剑桥、哈佛博士。


但这并不是一部塔拉版的"风雨哈佛路",更不是励志少女成功手册。读完本书,你会发现感动你的,反倒不是塔拉极端的童年和励志的人生,而是一个17岁女孩逃离家乡巴克峰的勇气,真实而有力量。


塔拉曾给中文版拟过一个书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正如她本人所言,她无意展示自己的成就,更想告诉读者的是:她飞往自己山林的"得"与"失"。


中文版书名最终定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出自《圣经·诗篇》,本身有两重含义:一是"逃离",二是"新的信仰",与"飞鸟入山"不谋而合。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书的封面是小女孩站在山顶,书的序言是在描写山,全书最后一个字也落在"山",“山”贯穿了本书的全部,也贯穿了塔拉的一生。


下面我将从塔拉"逃离、矛盾、救赎"的人生历程,分析"山"在本书中的三重隐喻,以理解塔拉起落的人生心路,以及她想告诉读者的内心独白。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一、逃离大山:挣脱父权的精神桎梏和哥哥的暴虐霸凌


故事的开头极其荒诞,你完全想不到,1986年出生的塔拉,就活在文明世界身边,却过着如此蛮荒的童年。


1、首先是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


塔拉的父母是激进的摩门教徒,反政府主义者,他们像野人一样隐居山林,时刻"备战备荒",为应对世界末日,他们制作了一千坛桃子罐头,十几支带刺刀的半自动步枪,甚至在地下埋藏一千加仑汽油,只待末日崩塌时,他们一家依然存活。


十几岁时,我们面对的是漂亮衣服和精美课本,而十几岁的塔拉面对的,是废料场的破铜烂铁、轰鸣的起重机、尖利的钢筋和废油箱、一台能轻易把人脑袋切掉的三吨重"大剪刀机"。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在这里,塔拉经历过淤青、扭伤、摔伤、割破,有一次起重机把她和钢筋一起倒进车厢,如果不是幸运摔到地上,她会立刻被扎个稀碎;在这里,哥哥卢克被汽油烧烂双腿,哥哥肖恩从20英尺塔吊摔下成脑震荡,父亲在切割汽油箱时,被爆炸的火焰烧到下半张脸液化。


很难想象,但这就是塔拉童年的生活日常,危险而荒蛮。更残酷的是,生存的痛苦,远比不上父兄对她精神桎梏的万分之一。


2、偏执野蛮的父亲、变态暴虐的哥哥


父亲是个扭曲的极端摩门教徒,和一般摩门教友不同,他对政府充满厌恶和排斥,并把这种精神灌输到妻子和孩子们的思想中,在荒蛮的巴克峰,他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独裁统治。


7个孩子中4个没有出生证明,因为他们是在家里接生的;他们也没有入学记录,因为父亲深信学校教育是"魔鬼的洗脑",塔拉17岁前没有上过学。对联邦政府而言,他们是不存在的人口,但父亲坚称,政府特工有一天会来枪杀他们全家。


14年后,当塔拉在剑桥的心理学课堂上,第一次听教授描述一种叫"躁郁症"的疾病,其中一个症状就是偏执狂。那一刻,她却已无法验证真相,时光不能倒流,巴克峰的父亲也永远不懂:真正的爱不是以爱之名控制,而是给她自由的权利。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在塔拉的生命中,如果说父亲是偏执的暴君,那哥哥肖恩则是暴虐的渣男。从女友到妻子,从姐姐到塔拉,肖恩渴望并享受操纵女孩们的思想,一次次"家暴"之后,又一次次乞求原谅,再一次次重复虐待她们。


因为与陌生男孩搭讪,肖恩大骂塔拉"鱼眼睛"、"妓女",暴怒时扭住塔拉的胳膊,把她的头塞进马桶里,甚至当街拽着塔拉的头发拖行,丝毫不顾内衣裸露的塔拉苦苦哀求。


塔拉在日记中写道:

尽管我一直被那晚的后果所困扰,但我误解了最重要的事实: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的影响。


暴虐的哥哥在武力上打败了塔拉,但从未在精神上驯服她,受尽欺凌的塔拉,将内心打磨得像块石头一样难以对付,没影响到塔拉,这就是本身的影响


父兄的桎梏和母亲的软弱,让塔拉如同陷入无边的泥潭,就在这时,哥哥泰勒伸出了救命的稻草。


3、 泰勒是点燃塔拉黑暗人生的第一团火


七个兄妹中,泰勒是唯一和塔拉关系最好的哥哥,也是她的精神启蒙者。在本书的第1页,整张纸只写了4个字:献给泰勒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泰勒是第一个对父亲的独裁统治说"不"的人,他患有口吃,热爱读书和音乐,一台老唱机是兄妹之间交流的纽带,多年以后,塔拉还能回忆起:泰勒在灯下看书,而她躺在地毯上听CD,盯着他的袜子,静静侧耳倾听。


在泰勒"叛逃"出巴克峰后,"我应该去上学"的念头就在塔拉的心里生了根,对自由和知识的渴望像野草一样疯长,终于在17岁那年,塔拉像鸟一样追随泰勒,飞出了大山的牢笼。


全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回忆,但有一个突兀的插曲:小时候,兄妹们在山上捡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父亲看见说"它不属于这里,塔拉,它会把自己拍死的"。这是全书唯一的倒叙,其实已暗示塔拉不属于这里,她是一只飞鸟,飞鸟不属于笼子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山"的第一重隐喻,是逃离。像鸟一样逃离父权的精神牢笼,飞往新世界的自由山林。


二、 分割大山:家庭烙印和教育自由之间的灵魂煎熬


如果故事只讲到这,可以算是个完美的童话结尾,但这是一本回忆录,生活不是童话


事实上,再痛恨原生家庭,也无法做到完全割舍,因为家在那里,家是人类的一切开始和一切终点,是灵魂羁绊,是故土烙印,像胎记一样伴随一生。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逃离大山的塔拉,无论从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做不到与家人彻底决裂。现实像把她分割为两部分,后面是家人故土的阴影,前面是自由新生的背影。


刚求学时,塔拉靠打零工度日,为了凑够新学期学费,她不得不多次回到父亲的废料场打工,每次家人对她的冷嘲热讽和精神洗脑,都让她对求学信念产生动摇。


铅笔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投影仪切换下一张幻灯片的咔嗒声,下课时响起的钟鸣声——所有声音都被丁零当啷的铁皮撞击声和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淹没了。


在废料场待了一个月后,大学就像一个梦,像是某种我想象出来的东西。


除了家人的“拖后腿”,塔拉的困境还在于,大学新环境与旧习惯的剧烈冲突。


刚从大山走出的塔拉,几乎是校园里"行走的野人"。她的生活习惯,与文明世界的同学们格格不入:

她穿着肥大的牛仔裤和灰体恤,把母亲腌的桃子放进宿舍公用冰箱到腐烂,她排斥上完厕所后洗手和用香皂,拒绝打扫宿舍公共卫生,看到有女孩穿超过膝盖的裙子,她会认为对方是妓女——而这些,都是父母灌输给她的生活"常识",她很难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


更严重的是,她在人类知识上的严重断层。在杨百翰大学课堂上,她第一次举手发问"Holocaust"(专指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个单词的意思,整个教室都寂静了,每个人盯着她像看怪胎。


事后她向同学道了歉,但没有解释,因为无法解释。在那个学期剩下的时间里,她再也没有举过手。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这一段艰辛的求学经历,作者在书中轻描淡写带过,因为这不是她想告诉读者的重点,她想描绘的重点是内心被分割的煎熬。正如塔拉本人所言:她得到了一些东西,可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当她拿到了剑桥和哈佛的博士证书时,"我应该感激涕零才是,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梦想成真之日,塔拉内心无比崩溃:


"我所有的学习、阅读、旅行,是否已将我变成一个不再属于任何地方的人?


尽管我现在拥有很多机会,但也正因为这些机会,我才失去了哪个珍贵之物。"


因为塔拉找到了自由,却也失去了家的归属。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她在与比尔·盖茨的交谈中说道:


我们成长在各自的家庭,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样,我们总以为能够摆脱束缚,重新塑造自己。可一旦我们回到旧的环境,又会回到死循环。


或者更糟,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在外面的世界中寻找那些能与我们一起重复死循环的人,很多人一辈子无法挣脱。


身体逃得出大山,但一部分灵魂却带不走,它留在废料场的破铜烂铁里,留在父亲的《以赛亚书》里,留在母亲的精油药草里,逃不脱,撇不掉,身在自由之山,心系故乡的山,塔拉像被分成了两个人,内心是极度痛苦的拉锯。


我们要背叛多少过去,才能找到灵魂的安定?


"山"的第二重隐喻,是割裂。塔拉的身心被分割在大学校园和巴克峰,哈佛博士学位也无法补偿。


3、 回归大山:凤凰涅槃,塔拉的爱与自我救赎


"回归"不是塔拉向家人妥协,而是她从内心选择了谅解家人,不再为往事耿耿于怀。塔拉在笔记本上写下:


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是什么让塔拉从“分割”中解脱,选择接纳家人救赎自己呢?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塔拉说:是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


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大学教育让塔拉的思想"涅槃重生",学会"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学会不强人所难,接受"求同存异"的亲情观。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萧伯纳曾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塔拉写这本书时,已多年没见过父母,一半家人与她断绝关系,但正如塔拉所言:


如果你说,我一定要改变我爱的人,这样我就能永远占有他们了,那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爱的价值和力量。


所以我想对我的家人说,我现在仍然很爱他们。


除了教育,我觉得,还有塔拉感受到了父亲对她的爱。


父亲的爱是什么?


爱是塔拉小时候在教会唱歌,父亲一口咬定不参加,却在当晚穿得整整齐齐坐在第一排,兴奋地跟每一个夸赞塔拉的人握手,那一刻他忘记了对方是讨厌的"异教徒";


爱是在油箱爆炸后,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粗声粗气地说:塔拉,我想听你多聊聊你上的课,听上去真有意思。


爱是父亲来剑桥探望她时说:我在地下埋了1000加仑汽油,只要你在美国,无论哪个角落,世界末日的时候我都可以去接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可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这些时候,他不再是一个偏执的家长,更像一个偶尔清醒的酒鬼。虎毒尚不食子,尽管他的父爱表达,大部分时候是畸形的、扭曲的、野蛮的,但在他心里,那就是一个父亲能给女儿的全部保护。


父女最后一次见面时,他给了塔拉一个僵硬的拥抱,然后说:"你知道吗,我很爱你。"

塔拉回答说:"我当然知道,这从来不是问题的所在。"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她已不再是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这才是爱的所在,爱比恨更有力量。


后来,塔拉在一档访谈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

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包容不同,救赎自己,这才是全书的意义所在,也是作者多次想表达的"教育"思想。


如果不能放下过去,那跟困在巴克峰没任何区别。


"山"的第三重隐喻,是回归。塔拉以全新高度看待“原生家庭”,重新理解"爱"的本质,放生自己,回归山林。


豆瓣8.9《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三重隐喻解析塔拉的爱与救赎


结语: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社会意义在于,原生家庭不是无法翻越的大山,无法翻越的是自己内心的执念,教育让人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若能做到与往事和解,学会接纳不同,才是真正飞过了自己"心中的山"。


《古兰经》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山"字一横三竖,恰似作者飞跃的三座山峰,"逃离"、"分割"、"回归"三重隐喻,横看成岭侧成峰,三座山峰其实是塔拉看山的三重视角。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也是她的整理和反思,但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读者能从这本书中领悟自己的新思考,因为我们每人都是一只鸟,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巴克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巴克   泰勒   料场   摩门教   剑桥   盖茨   哈佛   山林   豆瓣   家人   内心   父亲   哥哥   精神   家庭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