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白骨如山忘姓氏,明亡之后无华夏”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

大明督师史可法固守扬州,和军民一起抵抗清兵,扬州城是江南第一座顽强抵抗清军的城池。

1645年5月20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宁死不降,清军悍然屠杀扬州百姓,连杀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近来有学者争议:如果史可法不是惹怒了清军,扬州就不会天降横祸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翻阅史书,看看当年的真相。

1645年4月18日,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多铎率领十万大军,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后,挥师向南推进,一路势如破竹,直至扬州城下。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史可法

在这里,他遇到了独守孤城的大明兵部尚书史可法。

攻城之前,多铎连写了5封劝降信,史可法看都不看直接烧掉,定国大将军多尔衮亲自写信,史可法断然回信:绝不投降

1645年4月24日夜间,清军的红衣大炮到达前线,炮声隆隆,满城惶恐,扬州保卫战打响。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一个月后,粮尽援绝的扬州城,被清军红衣大炮轰开,史可法被抓后再次拒绝高官厚禄:“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

史可法被斩首示众后,羞恼成怒的多铎,下令清军屠城,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明末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清晰地描绘了当年扬州城中惨状,这本书因此被清朝历代皇帝严密列为“禁书”,所以清代以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扬州之事。

直到辛亥革命后,有人在日本发现《扬州十日记》的孤本,当年的历史才大白天下。

5月21日,天降大雨,屠城开始。

一开始,清兵还只是挨门挨户洗劫钱财,求财不杀人。

始知为逐户索金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

但架不住清兵人多,一波刚走又来一波,百姓手中就那么点钱。

后来的清兵捞不到油水,就开始疯狂屠杀了。

不给钱就杀,于是藏钱的都把钱交出来了,没钱的全家直接被灭门,反正你也没钱了,留你何用。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到了后几天,钱都被搜刮的差不多了,清兵开始连妇女身上的衣服都抢,甚至婴儿脖子上的银锁也不放过。

衣服择好者取焉。既毕,视儿项下有银锁,将刀割去,去时顾予曰:“吾不杀尔,自有人杀尔也。

为了提高杀人效率,清兵发出“安民告示”:藏起来的人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

于是,许多藏在家里的百姓都走了出来,迎接他们的,却是清兵的长矛

他们50人或60人被分为一队,用绳子前后捆起来,然后清兵开始用长矛、横槊刺杀。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男人和长相普通的妇女被当场杀掉,稍有姿色的女子,用绳子系住脖子连成一串,运往后方,等待她们的是更可怕的命运。

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大街上,都是被丢弃的婴儿,或遭马蹄践踏,或被人足所踩,到处是哭泣之声。

沟池里,堆尸堆积,手足相枕,血水染红了池水,化为五颜六色,池塘都被尸体填平了……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烟花三月扬州城,此刻变成了人间地狱,变成了屠场,在扬州,所有的人类准则在这里都不见了。

屠城结束后,据收拢尸体的僧人统计,共有八十万人死于这场屠杀。

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忍受辱,悬梁自缢的,投河投井的,闭门自焚的百姓。

写到这里,呼吸都是沉重的。

宁做盛世狗,不做乱世人。

可至今,还有人认为“扬州十日”是编造的,质疑屠杀的真实性。

除了《扬州十日记》,《鞑靼战纪》、《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等史书中都有记载扬州屠城之事。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最直观的证据是,多铎本人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公告写:“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即扬州)可鉴”(以后大军到的地方,谁不投降,扬州就是你们的下场),亲口承认扬州屠城完全属实。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更可悲的是,扬州之前,南京守城官钱谦益开门投降,南京得以保全。

于是有人指责史可法不该抵抗,明朝灭亡大势已去,你抵抗清军反而害了扬州八十万百姓的命。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

白骨如山忘姓氏,明亡之后无华夏。

以当时的情况,清军为了加速灭掉明朝福王朝廷,是“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边利诱明朝官军投降,一边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来血腥镇压,震慑江南反抗阶层,迅速实现大清一统。

所以,即使史可法没有抵抗,即使扬州城幸免,也会有下一个城池被屠杀,只有杀得明朝百姓害怕到不敢有一丝反清念头,大清皇帝的江山才觉得稳固。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投降就一定可以善终吗?未必。

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你越不打,别人越敲诈你,越把你踩在脚下,肆无忌惮试探你的底线。

投降很容易,把命交到敌人手里,像钱谦益一样,打开城门,把头跪在泥巴里,听敌人对你的发落。

强盗骑脸,怎么会有家园故土?

刀不锋利,怎么保卫妻儿父母?

正是史可法们的拼死抵抗,全国各地百姓的抗清斗争,满清政权开始有所收敛,清朝皇帝才意识到“满汉一家”,才有后来的康乾盛世。

毛主席说过: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出来的。

伟人这话太对了!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弱者没有公正可言。和平,是要用拳头打下来的,而不是靠主动示弱别人施舍你的,更不是低着头等人杀,杀到敌人心软放过你。

可偏偏这样跪舔的“软骨头”有很多,自己不敢反抗,还责怪敢反抗的人,生怕敌人迁怒到自己身上。

抗日战争时期,校长曾问计于印度圣雄甘地,甘地的主意是:

让中国人民被杀个两亿,日本人就良心发现了,就不杀了。

气得校长心里直骂“娘希匹”。

屠杀是侵略者的本性,从八国联军、一战二战、东洋鬼子,到最近曝光的“袋鼠国士兵屠杀阿富汗平民”:你越不反抗,他们越猖狂。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抗日英雄杨靖宇,曾被鬼子追杀到山里,天寒地冻,饥饿难耐,他遇到几个打柴的老乡,于是央求他们帮忙去村里买点吃的。

打柴的劝他:你投降吧,现在满洲日本人不杀投降的。

杨靖宇沉默了一会,说道: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是啊,如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我们今天的中国吗?

我们从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扬州十日”:八十万百姓被清兵屠杀,历史上史可法该不该抵抗?

若不是有一支从战火中走出的强大军队震慑周边,你以为,我们能岁月静好地刷手机吗?

最后,以一首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结尾: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清兵   扬州   甘地   抗日战争   大明   明朝   百姓   华夏   长矛   江南   城池   南京   皇帝   婴儿   敌人   史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