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大学生连记事3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陈(赓)大将军麾下有虎二只,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两军当年均坚守在云南边疆的山地、高原、深山丛林中。70余年过去,不管部队怎么整编,13、14军在历次裁军和军改组建中都保留了番号,在最近的调整改革中亦保留了主要的血脉,这在解放战争中的19个兵团里,是比较少的。

两军于1950年入滇后,就在云南边疆戍边屯垦,一干就是一十八载,各军中能在同一省区驻扎过这么长时间而从不挪窝的部队,极其少见。云南边疆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荒地众多,经他们多年耕耘,农场处处,家大业大了起来。13军、14军开辟建设了比其他部队多得多的生产基地,比如滇南的开远马堡、卧龙谷、弥勒小三家、丘北,滇西的宾川炼洞、洱源邓川、剑川剑湖、保山潞江坝、临沧博尚、云县勐赖坝、双江大河湾、耿马孟定等地都有大面积的部队农场或驻地。这些农场在1968年接收大学生时派上了大的用场,使云南成了全国接收大学生连最多的省区,除省军区农场外,仅13、14两军农场,就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67届大学毕业生24个连计4000余人。这在云南历史上算得是一奇迹。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当时,供我们选择的有两个地方,一是13军驻地开远马堡,在滇南;另一个是14军40师120团的驻地耿马、孟定,在滇西南,当时距昆明约1000公里,与缅甸隔河相望,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

14军带队的参谋还说,他们团有两件事闻名全国,一是歌曲《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就是他们团的战士在孟定写的;二是纪实小说《一个普通战士的成长──刘子林的故事》,写的就是他们部队的事,刘子林曾任14军40师副师长。出于对这支英雄部队的崇敬和对边疆的神秘向往,我们咯噔都没有打一个,就选择了孟定。

我们开拔那天是1968年11月2日,所以能把这一天记得如此真切,是因为云大校长李广田先生就在这一天突然死于云大、民院、工学院三校之间的莲花池内。目击者说,李先生头被击伤,满脸是血,脖有绳痕,整个人直挺挺地站立于池内,“昂了首,望着天”,着死不低头、满怀悲愤叫天天不应状,甚为惨然,我们也因此走得非常悲壮。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昆明莲花池公园现景

那日运送我们的军用卡车,统一从云大出发,车队出得校门,经过昆明师院门口至老西站(现西站立交桥),便上了滇缅大道,然后过麻园,经黑林铺,穿碧鸡关,进安宁、达草铺,抵禄丰,滇缅路始终在山间的密林深处中延伸,行到仅容一车通过的狭窄处,开车的战士拼命地按着喇叭,示意有军用车队来到,要对方寻一稍宽处停着相让。这回荡在荒郊野岭中的声声喇叭,有如狼嚎。

过了禄丰,西行20余公里便是深藏于群山中盛产盐、煤的“一平浪”,这里的星宿江峡谷乃一交通要冲,当年的滇缅铁路、滇缅公路、320国道以及始建于1958年的成昆铁路皆从这峡谷经过,车多路窄,车速缓慢,放眼望去,老路、新路、铁路桥、公路桥,以及滇缅铁路遗留在这崇山峻岭中的桥墩、隧道皆渐次展开,俨然就是一交通博物馆。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成昆线建在高高的山上,甚是壮观。每有火车驶来,总是先闻“轰隆、轰隆”之声,眼见得那车头从北侧的山洞里呼啸而出,刚震天动地从公路上空的桥面穿过便又钻进南面的山肚,桥面上活脱脱就只一车身裸露在外,而车尾仍在北侧山肚里头,待车身进至南侧洞里,那车尾方缓缓而出。一路上出洞、过桥、进洞,很难见到一列完整的火车。

当年老人家说过,“成昆铁路一天不修好,我一天睡不好觉”。铁道兵战士凭着大锤、钢钎、镐铣、炸药逢山钻洞,遇水架桥,活生生地在坚如磐石的崇山峻岭中凿出了这条铁路!沿线穿越的地质之复杂,山势之陡峭,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辛,耗时之久长,桥梁之多,隧道之长,牺牲的战士之众,前所未有,铁道兵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老人家特为铁道兵的报纸题写了“铁道兵”三个大字。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及至黄昏时分,车过旧庄方来到楚雄县的“级山坡”,连里1班老邓家在牟定县,他常从此走过,他说“山那边就是楚雄”。这级山坡的“级”乃台阶之意,即整个山体的走势呈阶梯状一级一级地往上或一级一级地往下的意思,“级山坡”这名字,倒也贴切形象。

果然翻过级山坡,就到了楚雄。晚宿楚雄红旗旅社,人多床少,每床2人凑合着过了一夜。

11月3日,沿山脚西行38公里到南华,过沙桥后,军车便一律挂上一挡,喘着粗气爬天子庙坡。

这天子庙坡,山顶云雾缭绕,沟壑纵横。1662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败退到云南,经此地逃至今之缅甸。降将吴三桂不知是与老主子永历帝一家有多大的仇、多大的恨,还是为了向新主子表示已经与原主子一刀两断,划了清界限,竟一定要将朱由榔一家赶尽杀绝。他追至缅甸,将永历帝带回昆明,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翠湖边的篦子坡(“逼死坡”)。纵观历史,虽然明朝皇帝看起来都不怎么样,但在历朝历代中却算得上是最有骨气的,“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被夸赞了七百年。

当年吴三桂押着朱由榔从缅甸返回途中,皇上一家老小,就在这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山头冻宿了一夜。有几位讲节气的镇南(南华)人,对落难的永历帝深表同情,而对叛明“献关降清”在前,“降而复叛”在后,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可称史上第一汉奸的“三姓家奴”白眼狼吴三桂,则甚是鄙弃,为此特出资在此修建一庙,名曰“天子庙”。说来这“天子庙坡”名字的历史内涵,也真够沉重的。1961年9月郭老去大理途经此处地时,特做过一番考察。

天子庙坡横跨楚雄、大理两州,当地彝族老乡说“山那边”就是大理州的祥云县。祥云坝子一马平川,放眼望去但见村落处处人烟厚实。这里从古至今因常有彩云南现,人以为祥,故名祥云。你看,这祥云县,是一多么富有诗意的县名啊!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祥云现景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云南驿

祥云县境内有一叫“云南驿”的镇,位于滇缅大道上,这里就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故有“云南之源”的称呼。

祥云县与弥渡县的交界处叫海坝庄,是一交通枢纽。滇缅公路(又名昆畹公路或国道320线)与西景线(即214国道,青海西宁至版纳景洪)在此交汇,自此我们舍滇缅公路而沿西景线一路西去。

11月3日,宿弥渡一中礼堂。

弥渡又称“迷渡”或“觅度”,就这县名凭空就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就在弥渡境内214国道右侧的山冈上藏着一叫密祉的山间小盆地,宛若世外桃源,地灵人杰,这里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名曲《小河淌水》又名《月亮出来亮汪汪》的诞生地。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这《小河淌水》百转千回,荡气回肠,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舒缓有致,百听不厌,极富诗情画意。人们只顾忘情地唱着这“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谁个还去记它的诞生地密祉呢?后来为吸引游客,弥渡人索性将这密祉改为“小河淌水”了。

11月4日早上,没花费多少时间,就从弥渡到了同属大理州的南涧,但在翻越南涧所属的至临沧地区云县之间的无量山却几乎用了三五个小时。

这无量山,在金庸笔下占尽了风头,令人心向往之。这山太长太大太宽太高,而且正是因其高耸入云不可跻,有足难攀,面大而又不可丈量而得名“无量山”。云南人把这山取名为“无量山”,你看,这名字是多么的佛意盎然!

到得山顶,车队停下加水,一字摆开。指导员让大家方便一下,男生在山头之东,女生在山头之西,尽往林中走去。见山中一老倌赶着一群黑山羊往公路上走来,便问道:“老乡,去云县还有多远。”老倌举着羊鞭指着西边道:“不远了,喏,就在山那边。”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呵、呵、呵!”又是“山那边!”云南多山,在群山环绕之中有大大小小的坝子1000多个,县城、乡镇多在两山之间的坝子里,一出县城,走出坝子就要翻山越岭,然后再下一坡沿着山脚下的河流走上一程就到了另一县城。

“横断山,路难行。”在水者说水,在山者言山,云南人不但习惯了以山来定方位,还常常以山来定路之远近,人们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1966年9月初去北京,向北京人问路,人家非常热情,他们操着京片子比划着道:从这里往前走,然后往东拐,往西拐,再往左拐、右拐……直把大山深处的云南老乡听得满头雾水,闻“拐”色变。

陈赓麾下“两只虎”,一是山中猛虎13军,二是丛林猛虎14军

后来有北京人到了云南,他在昆明问安宁县在哪里,对曰:安宁就在西山那边;在禄丰旧庄问楚雄在哪里,对曰:楚雄就在级山坡那边……祥云就在天子庙坡那边,云县自然就在无量山那边。轻飘飘一句“山那边”,走将起来至少要小半天。云南人在北京闻拐而色变,北京人到了云南就轮到他们闻“山那边”而丧胆了。

无量山的终点在云县。下得山来已是黄昏时分,当晚(11月4日)宿云县。这云县属临沧已是40师的辖区。

(待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禄丰   临沧   祥云   楚雄   猛虎   缅甸   铁道兵   祥云县   弥渡   云县   坝子   昆明   麾下   云南   天子   山坡   丛林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